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崇虚的意思、崇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崇虚的解释

崇尚虚假。 晋 陆机 《演连珠》:“臣闻积实虽微,必动於物;崇虚虽广,不能移心。”《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崇虚非徵,积实莫尚。” 李善 注:“言崇尚虚假,谅非有徵,积累成实,则莫能尚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崇虚是汉语复合词,由“崇”与“虚”二字构成,其核心含义指崇尚虚无、追求空幻不实之境,常带有哲学或思想层面的批判色彩。以下从词典释义与语用角度详细解析:


一、字义分解与基本释义

  1. 崇(chóng)

    本义为“高山”,引申为“尊崇、推崇”。《说文解字》释:“崇,嵬高也。” 如“崇拜”“崇高”均含敬仰、追求至高之意。

    来源:《说文解字注》

  2. 虚(xū)

    本义为“大丘”,后演变为“空虚”“不真实”。《庄子·人间世》有“虚室生白”之说,指心境空明。引申为抽象、无形或缺乏实质内容的状态。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

合成义:“崇虚”即推崇虚无缥缈的理念,贬义多指脱离实际、空谈玄理的行为。


二、哲学与历史语境中的深层含义

  1. 道家思想的关联

    道家主张“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但“崇虚”常被用于批判过度追求形而上学而忽视现实。如魏晋玄学清谈时,士大夫“崇虚黜实”,空论老庄而荒废实务。

    来源:《魏晋南北朝思想史》

  2. 儒家实用主义的对立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对“崇虚逐空”。明代王廷相《慎言》批评:“近世学者崇虚,而实学遂废。”

    来源:《中国哲学简史》


三、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场景

  1. 批判空想与形式主义

    如:“科研需脚踏实地,崇虚则无益于创新。”

  2. 文学艺术评论

    形容作品脱离现实,如:“此文崇虚过甚,缺乏生活根基。”


四、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五、经典文献用例

  1. 《后汉书·周举传》:

    “俗尚矫诞,崇虚浮名。”(批评社会风气浮夸,追求虚名)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

    “学者崇虚文而薄实学,其弊久矣。”(抨击学术脱离实际)

    来源:中华书局校注本

“崇虚”作为汉语文化中的批判性概念,贯穿于对空泛理论、浮夸风气的反思,强调务实精神的价值根基。

网络扩展解释

“崇虚”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崇尚虚假”或“推崇不切实际的事物”。以下为详细解释:

  1. 词源与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晋代文学家陆机的《演连珠》:“臣闻积实虽微,必动于物;崇虚虽广,不能移心。”
    意为:积累实际(“积实”)即使微小,也能影响事物;推崇虚妄(“崇虚”)即便广泛,也无法改变人心。

  2. 字义分解

    • 崇:原指高山,引申为推崇、重视(如“崇尚”“崇敬”)。
    • 虚:本义为空虚,后衍生为虚假、虚幻(如“虚伪”“虚名”)。
      两字组合后,强调对虚幻或虚假事物的过度推崇。
  3. 现实意义
    常被用于批评脱离实际的行为或观念,例如:

    • 追求表面形式而忽略本质;
    • 沉迷空想而不付诸实践;
    • 推崇虚无缥缈的理论或目标。
  4. 例句与应用
    《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中提到:“崇虚非徵,积实莫尚。”
    李善注解为:“崇尚虚假缺乏依据,积累实绩才无可超越。”

提示:此词多用于文学或批判性语境,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褒贬倾向。

别人正在浏览...

白金汉宫贬駮辨絜比肩迭踵不快残慢尝敌敞怳畅情齿发川岩带刺儿砀基跌目奉安丰辩革屦孤竹君咍咍悍横汗漫喝命河水不洗船贺问鸿爽晃动肩頳讲购交杂箕箙客殡控摄捞拢两瞽相扶鲁衞之政蒙昧主义南部难关殴蹋乞米帖清隽犬夷涩难商议深溥疏荡私短素相踏看探黑丸天味遗操握算武阶无礼享受乡属亵露写効洗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