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凭恃,依仗。《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论》:“ 蛮 夷 虽附阻巖谷,而类有土居,连涉 荆 交 之区,布护 巴 庸 之外,不可量极。”
“附阻”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附阻(fù zǔ)指凭恃、依仗,多用于描述依靠某种条件或地势作为屏障。例如《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论》中记载:“蛮夷虽附阻巖谷,而类有土居”,意为蛮夷族群虽然依仗山岩峡谷的地形,但仍有定居的习性。
附(fù)
阻(zǔ)
组合后,“附阻”强调通过依附险要地势或条件来形成屏障,引申为凭借某种优势或依托。
该词主要用于古代文献,现代汉语已不常见。典型用例见于《后汉书》,描述少数民族借助地理环境作为防御或生存的依仗。
提示:如需进一步了解古汉语词汇的演变,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专业古籍解析资料。
《附阻》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避免、防止。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阝”和“阻”。下面就来详细解析这个词的部首、笔画、来源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附阻》的部首是“阝”(fu4),又称为“阜部”,是一个常用的偏旁部首。它表示与山有关的事物。该部首在字的左边时则是“阜”,在字的右边时则是“阝”。
《附阻》的总笔画数为23划,其中部首“阝”的笔画数为8划,而另一部首“阻”的笔画数为15划。
《附阻》的繁体字为「附阻」,与简体字形式相同。简体字的推广使用主要发生在************共和国成立之后,而繁体字则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使用逐渐减少。
这个词没有一个明确的来源,但可以推测它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
古时候,《附阻》的写法可能与现在略有不同。由于汉字的演变,一些字形可能曾经存在差异。然而,具体的古代写法很难确定,因为文字的形态变化非常复杂。
以下是一些使用《附阻》这个词的例句:
1. 请做好防范措施,附阻事故发生。
2. 在这个重要节点上,我们必须采取措施附阻错误的发生。
《附阻》可以组成一些相关的词汇:
1. 附:附属、附着、附庸、附和。
2. 阻:阻碍、阻挠、阻拦、阻塞。
《附阻》的近义词包括“防止”、“避免”等,表示阻止某事发生的意思。而它的反义词则可以是“促成”或“容忍”,表示没有阻止或制止某事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