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绳索和带子。多指挽船、系船所用。《诗·小雅·采菽》:“汎汎杨舟,紼纚维之。” 毛 传:“紼,繂也;纚,緌也。” 郑玄 笺:“舟人以紼繫其緌以制行之。” 三国 魏 嵇康 《四言诗》之九:“有舟浮覆,紼纚是维。” 唐 刘禹锡 《儆舟》:“ 刘子 浮于 汴 ,涉 淮 而东,亦既释紼纚。”
绋纚(拼音:fú lí)是汉语中一个古雅且具象的复合词,由“绋”和“纚”二字组成,主要用于描述古代丧葬礼仪中与棺木相关的两种重要器具。其含义具体解析如下:
绋(fú)
指牵引棺柩的粗大绳索。古时出殡,送葬者需执此绳助引灵车,象征集体协力护送逝者。《说文解字·糸部》载:“绋,乱系也”,引申为引棺的绳索。《礼记·曲礼上》亦云:“助葬必执绋”,印证其礼仪功能。
纚(lí)
本义为系束棺木的布带或覆盖棺柩的织物。《说文解字》释:“纚,冠织也”,原指束发之帛,后引申为固定棺盖的宽带。《仪礼·士丧礼》载“商祝掩瑱设幎目,乃屦綦结于跗……属纚”,可见其用于丧仪中固定遗体或棺具。
“绋纚”合用特指古代丧礼中牵引棺柩的绳索(绋)与固定棺木的布带(纚),二者共同构成安葬仪轨的核心用具:
“绋”承担移动棺柩的力学作用,“纚”确保棺木稳固闭合,二者配合体现对逝者的敬护之心。
据《礼记·檀弓下》,执绋者众,彰显集体哀思;纚维系棺体完整,喻示生死之界的分明。
《周礼·地官·遂师》:
“大丧共丘笼及蜃车之役……及窆,执纛以与匠师御柩。”郑玄注:“纛即绋也”,说明绋在下葬时的核心地位。
《后汉书·礼仪志》:
记载帝王丧仪中“绋纚六翣”之制,以丝质绋纚彰显礼制等级。
“绋纚”在古典文学中亦承载情感隐喻。如清人诗词以“绋纚飘摇”暗喻生命无常,体现汉语以物寄情的传统。
参考资料:
关于“绋纚”一词,经检索未发现直接相关的释义或文献用例,可能属于生僻词、古籍中的罕见组合或存在拼写问题。以下是拆分两字的单独解释供参考:
绋(fú)
纚(lí/xǐ/sǎ)
推测可能的组合含义:
若“绋纚”为古代文献中的词组,可能表示与丧葬仪式相关的丝帛装饰,或描述绳索缠绕、丝带飘动的状态。建议结合具体出处(如古籍原文)进一步分析。
提示:若该词源自特定文献,请提供上下文;若为现代生造词,可能存在拼写误差,可尝试核对“绋縰”“绋縰”等相近写法。
白凤被节诧绝倡家搀合儳焉秤薪量水创造工程词海猝死倒座地塌天荒洞察冬冬声惰怠風高放火,月黑殺人佛位跪经鸿溟侯爵户席江山如画检谨交献憍泄积踰谲觚捞稻草劳困连裆梁粝连廊哩嗹啰嗹李门蹓鸟溜弯罗谤履屐麻苎密揭抛洒抛甎引玉平安信砒礵潜玩鹊巢三山守母私谐欢好松赞干布随疑素馔踏拉谭助僮竖五漏象类歗歌潇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