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给丧家的礼物。亦指赠送礼物以助人治丧。 汉 王充 《论衡·量知》:“贫人与富人,俱賫钱百,并为賻礼死哀之家。”《旧唐书·郭子仪传》:“虽賻礼加等,輟朝增日,悼之流涕,曷可弭忘。”《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儻吾弟居丧,可为賻礼。”
“赙礼”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的特定概念,指在丧事中赠送给丧家的财物或礼物,用于帮助治丧。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解释:
1. 词义解析 •核心含义:指为帮助他人办理丧事而赠送的财物或礼品。如《警世通言》记载“可为赙礼”,即用财物表达对逝者的哀悼。 •字词构成:由“赙”(fù)与“礼”组成。其中“赙”特指用财物助人治丧的行为,“礼”则指向仪式相关的馈赠。
2. 历史渊源 •汉代起源:王充《论衡》记载“贫人与富人,俱賫钱百,并为赙礼”,说明汉代已有不同阶层共同出资助丧的习俗。 •唐代发展:《旧唐书》提到“赙礼加等”,表明唐代对助丧礼物的规格有等级区分,与身份制度相关。
3. 社会功能 •经济支持:帮助丧家承担殡葬费用,尤其是对贫困家庭尤为重要(如《论衡》中穷富共同出资的案例)。 •情感表达:通过财物传递对逝者的哀思,如《警世通言》中俞伯牙赠礼悼念知音。
4. 现代演变 这一概念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逐渐被“丧礼金”“帛金”等更通俗的表述替代,但核心内涵仍保留在部分传统习俗中。
结构说明:该词属偏正结构,“赙”限定“礼”的丧事属性,整体凸显礼仪性与功能性结合的特点。
赙礼(fù lǐ)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送给别人的财物或礼品。它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以尊敬和表示感激的态度,将财物送给他人的行为。赙礼常常用于礼仪场合,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和感谢。
赙礼的拆分部首是贝(bèi)字旁,读音为bèi。它的笔画数为8画,分别是走、丨、一、一、亅、丷、人、礻。
赙礼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乐服》中,是古代礼制的一部分。根据史书记载,赙礼最初是周王朝国家送给亲信朝臣或臣民的财物。
赙礼的繁体字为贈禮。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赙礼是以小篆字体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小篆是中国最早的字体之一,它的笔画结构相对简单,笔画粗细相等。
1. 他送给领导一份赙礼,以表达对领导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2. 在婚礼上,新郎家会送给新娘家一些赙礼,作为结婚仪式中的一环。
赙金(fù jīn)、赙送(fù sòng)、赙典(fù diǎn)、厚赙(hòu zù)。
馈赠、馈赋、馈送、馈物。
索贿、索取、索赏、索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