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鸿疎 ”。谓通信稀少。 清 蒲松龄 《三月初一日答杨恩县书》:“南北鸿疏,久失修候,悚息悚息。” 清 蒲松龄 《廿日答常同年书》:“经霜逾晨,南北鸿疎,遥想当年,徒劳悵惘。”
“鸿疏”是一个文言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鸿疏”指书信往来稀少或通信联系减少,多用于形容因地域阻隔或时间推移导致的人际疏远。该词由“鸿”(古代指代书信,源自“鸿雁传书”的典故)和“疏”(稀疏、疏远)组合而成。
最早见于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书信:
该词具有较强文言色彩,日常交流中可替换为“联系变少”“书信稀疏”等白话表达。在文学创作或历史研究中使用时,需注意上下文的适配性。
《鸿疏》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它分别由“鸟”和“疏”两个部首组成。
鸟作为一个部首表明这个词和鸟有关,而“疏”则表示稀疏、缺少的意思。所以,整个词语的意思是指鸟类分散得非常稀疏。
鸟:部首“鸟”,拼音“niǎo”,笔画数4。
疏:部首“疒”,拼音“shū”,笔画数8。
《鸿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中的“希声”一词使用了“鸿疏”的意思,表示声音稀疏减弱的状态。
在繁体字中,“鸿”部分由“鳥”和“弓”两个部首组成,而“疏”则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差异。相对现代的简化字来说,汉字更加繁复。对于“鸿疏”这个词,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如下:
鴻疏
1. 鸟儿在天空中鸿疏而飞。
2. 人群中的守卫分散得鸿疏。
3. 在这片稻田中,村民的脚步显得鸿疏而缓慢。
1. 鸿雁(hóng yàn):指大雁,也用来形容人多的情况。
2. 疏散(shū sàn):指分散、排遣。
3. 疏忽(shū hū):指粗心大意,不仔细。
1. 近义词:稀疏、空旷、稀少。
2. 反义词:稠密、密集、聚集。
以上就是关于《鸿疏》这个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说明。【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