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传说中的厕神。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五:“ 陶侃 曾如厠,见数十人,悉持大印,有一人朱衣平上幘,自称后帝云:‘以君长者,故来相报,三载勿言,富贵至极。’ 侃 便起,旋失所在,有大印作公字当其秽处。《杂五行书》曰:‘厠神曰后帝。’”《南史·沉庆之传》:“卤簿固是富贵容,厠中所谓后帝也。”
(2).继前王即位者。《隋书·高祖纪下》:“自古哲王,因人作法,前帝后帝,沿革随时。” 元 郝经 《泰山赋》:“前王后帝,崇德报施。”
天帝;上帝。《诗·鲁颂·閟宫》:“皇皇后帝,皇祖 后稷 。” 郑玄 笺:“皇皇后帝,谓天也。”《论语·尧曰》:“予小子 履 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楚辞·天问》:“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 王逸 注:“后帝,天帝也。”
后帝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随历史语境演变。以下是权威词典及文献中的解释:
基本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后帝”由“后”与“帝”组合而成。“后”在甲骨文中指君主,如“夏后氏”;“帝”则指最高天神或人间帝王。二者连用可表示“天神”或“人君”,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定。
历史语义演变
《辞源》指出,“后帝”在先秦文献中多指天帝。例如《诗经·鲁颂·閟宫》中“皇皇后帝”,郑玄注为“天也”。汉代以后,词义扩展至人间帝王,如《汉书》以“后帝”代称君主。
文献用例解析
文化符号意义
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分析,“后帝”在商周祭祀体系中兼具神权与王权象征,体现了早期中国“政教合一”的政治哲学。
“后帝”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不同文献和语境理解:
指代至高神
在先秦文献中,“后帝”常指天帝或上帝,是祭祀对象。例如:
文化延伸
《楚辞·天问》中“后帝不若”的“后帝”被王逸注解为天帝,体现先秦对天神的普遍信仰。
厕神传说
南朝《异苑》记载厕神名为“后帝”,如陶侃遇厕神自称后帝的传说。此用法较少见,多与民间信仰相关。
继位君主
《隋书》等文献中,“后帝”可指继前王即位的君主,如“前帝后帝,沿革随时”,但此义项使用频率较低。
“后帝”的核心含义为天帝,多见于儒家经典;其他含义(厕神、继位君主)属于特定语境下的引申或民间传说。需根据文本类型(如经史子集或志怪小说)判断具体指向。
爱款本贯不拘小节残壶草编草头天子嵾嵯插烧称贤荐能触暑灯花狄山泛云分颁附国槅察蛤棃贯颐奋戟姑表归福海螺手黄山黄石编护犊子夹和荐书际会风云机觉金友窘匮克励老雕乐簴良天蠡酌管闚眊目棉籽明鼓而攻之摩跌牛马襟裾骈齿掊斗折衡求贤染指甲草人心惶惶揉捏盛称时蔬水浄鹅飞疏屦术客糖饴铁道先风县命弦矢小嘎子小诗谐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