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止的意思、守止的详细解释
守止的解释
犹言守静。 明 何景明 《内篇》之十二:“守止以制行,勿使自乱;处晦以含照,勿使人见。”
词语分解
- 守的解释 守 ǒ 保持,卫护:守成(在事业上保持前人的成就)。守御。守身(爱护自身,保持自己的品节)。守节。守恒。守望相助。墨守成规。 看管:看守。守护。 在一个地方不动:守株待兔。留守。 遵照:遵守。守法。守
- 止的解释 止 ǐ 停住不动:止步。截止。 拦阻,使停住:止痛。禁止。 仅,只:止有此数。不止一回。 古同“趾”,脚;脚趾头。 行起 笔画数:; 部首:止;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守止"是一个相对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需从构成它的单字本义及古籍用例中探求。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
-
安守本分,知所进退:
- "守" 指守护、持守、遵循;"止" 指停止、界限、居所(引申为本分、限度)。
- 合起来,"守止" 强调安于自身所处的地位、名分或界限,不逾越本分,知道何时该停止行动。这体现了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要求行为符合礼制规范,有所为有所不为。例如《论语·学而》"知止而后有定"(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志向坚定),"守止"可理解为实践这种"知止"的状态。
- 来源参考: 《说文解字》对"止"的解释:"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引申为停止、居住、处所。汉典网(www.zdic.net)提供了详尽的字义解释和古籍用例。
-
停止守卫,撤防:
- 在特定的军事或守卫语境下,"守止" 可拆解为"守"(守卫)和"止"(停止),意指停止守卫、撤除防卫。
- 此用法较为罕见,需结合具体上下文理解。例如《左传》等史书中描述军事行动时,可能有类似表述(需具体查证)。
- 来源参考: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是收录古汉语词汇最权威的工具书之一,其对"守"的释义包含"防卫、看守"义项,"止"包含"停止"义项。上海辞书出版社官网(www.cishu.com.cn)可查询相关辞书信息。
"守止"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其最主要、最核心的含义源于儒家伦理思想,指安守本分,知道并恪守行为的界限,不越轨,知所进退。在特定历史文献(尤其是军事语境)中,也可能表示停止守卫或撤防 的意思,但此用法远不如前义常见。理解该词需紧密结合古代典籍的具体语境。
注: 由于"守止"在现代并非常用词,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通常未收录此词条。其解释主要依据古汉语字义、构词法及古籍中的潜在用例进行推导。以上释义参考了古文字学(《说文解字》)和大型历史性语文辞书(《汉语大词典》)的相关内容。国学大师网(www.guoxuedashi.com)等平台提供了部分古籍的在线检索功能,可供研究者查证具体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
“守止”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守静”,强调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克制。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守止”由“守”与“止”二字组合而成:
- 守:本义为护卫、遵守,引申为保持某种状态(如守静)。
- 止:意为停止、静止,此处指克制行为或情绪。
组合后,“守止”指通过克制行动与情绪来达到内心的安定,即“守静”之意。
二、出处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明代何景明的《内篇》第十二章:
“守止以制行,勿使自乱;处晦以含照,勿使人见。”
(通过守静来约束行为,避免混乱;身处暗处仍能保持光明,不显露于人前。)
现代用法中,多用于强调自我约束或冷静处事,例如:
- 投资需严守止损,避免冲动决策。
- 面对挑衅时宜守止,避免冲突升级。
三、相关延伸
- 哲学关联:与道家“致虚极,守静笃”(《老子》)思想相通,均主张通过内敛达到平衡。
- 近义词:守静、克制、持重。
- 反义词:放纵、躁动、冒进。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参考《内篇》原文或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百廛拜相抱椠表仪弊尩馛馛朝成暮遍彻夜齿衰黛螺兑悦饭曲風戾扶架刚婞苟言鬼洞国债浩然巾户符瓠壶界程浄鞭近名九典鹫峯寺爵跃巨藩开小竈硿然窥拟扩军离不得隶农离索龙胡之痛驽驘排长谦下青皋青霞志秦裘寝兽亲族覰觎商通手脚四对送钩添办天高地厚涂片挽留玮态五更鸡五泄下部先农晓了铣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