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黼黻的意思、黼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黼黻的解释

(1).泛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晏子春秋·谏下十五》:“公衣黼黻之衣,素绣之裳,一衣而王采具焉。” 宋 叶适 《故宝谟阁赵公墓志铭》:“黼黻为章,宫徵成音,经综纬错,其行钦钦。” 清 黄鷟来 《杂诗》之二:“灿灿黼黻裳,乃出寒女治。”

(2).绣有华美花纹的礼服。《淮南子·说林训》:“黼黻之美,在於杼轴。” 高诱 注:“白与黑为黼,青与赤为黻,皆文衣也。”多指帝王和高官所穿之服。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六》:“天子负黼黻,袭翠被。”《后汉书·张衡传》:“士或解短褐而袭黼黻,或委臿筑而据文轩者,度德拜爵,量绩受禄也。”

(3).借指爵禄。 唐 崔湜 《故吏部侍郎元公碑》:“雅尚冲漠,脱落人事,鼎鐘黼黻,罔汩其志。” 唐 钱起 《寄任山人》诗:“天阶崇黼黻,世路有趋竞。” 茗荪 《地方自治博议》:“天子无独断之力,民间有参政之权,衮冕黼黻,悉不足以炫燿。”

(4).使华美。 唐 柳宗元 《<非国语>跋》:“以彼庸蔽奇怪之语,而黼黻之,金石之,用震曜后世之耳目。”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九月桃花记》:“桃李不借力於东风,而春色必叨荣於桃李,籍以增辉万物,黼黻河山也。” 姚华 《曲海一勺·骈史上》:“亦復黼黻河汉,藻饰川岳。”

(5).借指辞藻,华美的文辞。《北齐书·文苑传序》:“其有帝资悬解,天纵多能,摛黼黻於生知,问珪璋於先觉。”

(6).指修饰文辞。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黼黻其辞,云蒸而电激。” 明 宋濂 《<郭考功文集>序》:“文学侍从之臣,亦皆博习经艺,彰露文綵,足以……攄其献替赞襄之益,致其黼黻藻会之盛。”

(7).谓辅佐。 唐 柳宗元 《乞巧文》:“黼黻帝躬,以临下民。”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米芾 ﹞困於资格,不幸一旦死,不得润色帝猷,黼黻王度。” 清 黄遵宪 《述怀再呈霭人樵野丈》诗:“黼黻承平时,无贤幸无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黼黻(fǔ fú)是汉语中一个极具文化内涵的复合词,特指古代礼服上两种不同的华美纹饰,后引申为修饰、文采或辅佐之意。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述:


一、字形与字义解析

  1. “黼”

    • 本义:指古代礼服上黑白相间、形如斧头的花纹。《说文解字·黹部》释:“黼,白与黑相次文。”其纹样象征决断,多见于帝王、高官服饰的领口或袖缘。
    • 字形:从“黹”(zhǐ,刺绣)、“甫”声,凸显与刺绣纹饰的关联。
  2. “黻”

    • 本义:指黑青相间、形似两“己”相背或“亞”字的花纹(一说为弓形)。《说文解字》载:“黻,黑与青相次文。”象征君臣相济或背恶向善,多绣于礼服下裳。
    • 字形:从“黹”、“犮”(bá)声,亦表刺绣纹样。

二、礼制与文化象征

  1. 礼服用饰

    黼黻为周代“十二章纹”中的核心纹样(十二章为古代帝王礼服上的十二种图案),代表等级与权力。《周礼·考工记》载:“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其使用严格遵循礼制,如天子礼服可兼具黼黻,诸侯仅能用黻。

  2. 政治隐喻

    黼(斧形)象征决断,黻(两己相背)寓意明辨是非,合称“黼黻”引申为帝王治国或大臣辅政之能。《淮南子·说林训》称:“黼黻之美,在于杼轴。”喻指治国需如织锦般精心经营。


三、文学与修辞引申

  1. 文采华章

    因黼黻纹饰繁复精美,后比喻诗文辞藻华丽。如《文心雕龙·情采》云:“五色杂而成黼黻”,以织锦喻文章需色彩丰富、结构精巧。

  2. 修饰与辅佐

    “黼黻”作动词时,表“修饰”或“辅佐朝政”。如《北史·长孙道生传》载:“君有黼黻之美,乃可参议国事”,指大臣需具治国之才德。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说文解字》

    许慎系统解析“黼”“黻”字形、色彩及象征,奠定其释义基础(来源: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译本)。

  2. 《周礼注疏》

    郑玄注、贾公彦疏详细记载黼黻在礼制中的形制与等级规范,为研究古代服饰制度核心文献(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

  3. 《文心雕龙》

    刘勰以“黼黻”喻文学创作,体现其在文化语境中的转义(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心雕龙义证》)。


“黼黻”一词融合了服饰工艺、礼制等级、政治哲学及文学美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符号的典型代表。其释义需结合文字学、礼学、文学多维度考据,方得全面。

网络扩展解释

“黼黻”是中国古代服饰和器物上的重要纹饰,其含义和象征意义随历史演变而丰富。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本义解析

  1. 纹样特征

    • 黼:由白与黑两色构成,形似斧头(斧形纹),象征决断力。
    • 黻:由黑与青(或赤)两色交错,形似“亚”字或两“己”相背(“亞”形纹),象征明辨是非。
      两者常共同出现于贵族礼服,代表身份等级。
  2. 早期应用
    商代青铜器(如《雷云纹平足鼎》)已出现类似纹饰,因器物无色彩区分,统称“黹”形花纹。


二、引申含义

  1. 华美礼服与器物
    代指绣有此类纹样的礼服,多为帝王、高官所穿,如《淮南子》载“黼黻之美,在于杼轴”。

  2. 辞藻与修饰
    引申为文章辞藻的华丽修饰,如韩愈《乞巧文》中“黼黻帝躬”比喻以文采辅佐帝王。

  3. 爵禄象征
    因与贵族服饰关联,亦借指权位与俸禄。


三、学术争议

学者对“黼”“黻”是否同源存在分歧:


四、文化意义

《周礼·考工记》将“黼黻”与“日月星辰”等并列为礼仪符号,体现古代“以纹载道”的礼制思想。其黑白、青赤的对比色,暗合阴阳调和观念。

别人正在浏览...

半答儿倍贪并缘捕头彩饰常满尊斥莫揣奸把猾春风一度鹑裾大序等额选举东非儿时防援反码梵山飞行丰年瑞符贶高尚娴雅攻拔官粟故处孤雌生殖孤另另黄绅荒亡恢怪活卖抗尘走俗烤火空文连盘菱花縻漫平安符铅筑七慌八乱青羊宫球带群雄逐鹿三辟身家性命诗艸石涧説唱文学属听素衷天无绝人之路图章伟词问刑官武断专横恶湿居下无想相合遐踪西成邂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