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负冰的意思、负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负冰的解释

水底鱼虫游近冰面,以示天气回暖,百虫解蛰。《大戴礼记·夏小正》:“鱼陟负冰。陟,升也。负冰云者,言解蛰也。” 顾凤藻 集解:“案 孔颖达 云,鱼当寒威之时,伏於水下,逐其温煖,至正月阳气既上,鱼游於上水,近於冰,若负然。” 宋 司马光 《春帖子词·皇帝阁》:“候鴈来归北,寒鱼陟负冰。” 清 魏源 《扬州絜园闲咏》之九:“立雪鹤深睡,负冰鱼聚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负冰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季节特征与文化意象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古籍及自然现象三个维度解析。

一、字源本义 "负"为会意字,甲骨文象人背负贝币之形,本义指用背部承载物体,《说文解字》释为"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冰"在《广韵》中记作"水坚也",特指低温凝结的水体。二字组合形成"背负冰块"的直观意象。

二、古籍释义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孟春之月,鱼上冰",汉代郑玄注曰"鱼当寒盛之时,伏於水下,逐其温煖。至正月阳气既上,稍游向上,负冰而出"。此处特指冬季鱼类在冰层下活动的自然现象,后引申为初春时节的物候特征。

三、文化意象 《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时特别标注其节气关联性,指代"立春"前后水面将融未融的特殊状态。明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其列为"鱼陟负冰"物候,形成"冰下鱼游似负冰"的诗意表达,成为文人描绘冬春交替的常用意象。

(参考资料: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中华书局《礼记注疏》、国家图书馆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负冰”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主要用于描述自然现象与季节变化的关系。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词义
    指水底的鱼或虫类在初春时游近冰面,预示着天气转暖、蛰伏的生物开始苏醒。这一现象常被视为节气变化的标志,例如《大戴礼记·夏小正》提到“鱼陟负冰”,即立春后鱼向上游动接近冰层。

  2. 文化背景

    • 古代将立春节气分为“三候”,其中第三候为“鱼陟负冰”,意指阳气上升促使鱼类贴近冰面游动。
    • 宋代司马光诗句“候雁来归北,寒鱼陟负冰”(《春帖子词·皇帝阁》)也以此描述春季物候。
  3. 构词解析

    • “负”意为“背负”,此处引申为“靠近、接触”;“冰”指尚未完全融化的冰层。合起来形象表达生物感知温度变化的行为。
  4. 古籍出处
    最早见于《大戴礼记》,后经孔颖达等学者注解,强调鱼在冬季潜藏水底,待阳气回升时游向冰面,如同背负冰块的状态。

示例用法
清代魏源在《扬州絜园闲咏》中写道:“立雪鹤深睡,负冰鱼聚沉”,通过对比鹤的沉睡与鱼的活跃,展现冬春交替的景象。

别人正在浏览...

班墨苞纳辨日炎凉逼附赤豹鸱鸮蹰踟瓷注大騩达制貂参恶歆歆分水闸愤邑负媪坩埚虼蚤狗油官仕贵赤酣乐鹤峤合堂洪笔槐树洄澓豭狗贾商开假科斗书揆策窥圃哭哭啼啼劳改农场链球菌连手离城鸾车缕数緑云衣民不聊生拟仪鹏图匹扑秦璧曲旃三兽渡纱门瘫软天味铁肩汪茫闻风远扬相副湘君显艳崤函之固笑口效犬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