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之固的意思、崤函之固的详细解释
崤函之固的解释
比喻地势十分险要。
词语分解
- 崤函的解释 亦作“ 崤崡 ”。 崤山 和 函谷 。自古为险要的关隘。 函谷 东起 崤山 ,故以并称。 汉 张衡 《西京赋》:“左有 崤 函 重险, 桃林 之塞。”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字说·集字一》:“
- 固的解释 固 ù 结实,牢靠:坚固。稳固。巩固。凝固。加固。 坚定,不变动:固执。固定。固本。 本,原来:固有。固步自封(亦作“故步自封”)。 鄙陋(见识浅少)。 姓。 笔画数:; 部首:囗;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崤函之固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文献的成语,特指崤山与函谷关共同构成的天然险要地势,是形容地形易守难攻、具有极高军事战略价值的经典表述。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出处与基本含义
该词最早见于西汉贾谊的政论名篇《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此处“崤函之固”指秦国所占据的崤山山脉与函谷关要塞,凭借其险峻地形形成天然屏障,成为秦国得以固守关中、东进中原的战略基石。其核心含义是形容地形险要,易守难攻。
二、地理构成解析
- 崤山:
指今河南省西部崤山山脉,属秦岭东段支脉。山势陡峭,峡谷纵横,古代东西交通必经的险道(如崤山北道、南道)穿行其间,极易设伏。《读史方舆纪要》称其“山峦重复,形势险厄”。
- 函谷关:
位于崤山腹地(今河南灵宝市),因“路在谷中,深险如函(匣子)”得名。关隘两侧崖壁高耸,仅容一车通行,是控扼关中与中原咽喉的著名关塞。《史记》载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三、战略意义与文化象征
- 军事价值:崤山与函谷关共同构成“崤函”防线,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秦国依托此屏障多次挫败六国联军进攻,奠定统一基础。
- 文化意象:成语凝练了古人对地理险阻的认知,象征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或稳固的防御优势,常见于历史、文学作品中形容地势之险。
四、字义溯源
- 崤:《说文解字》释为山名,专指豫西崤山。
- 函:本义为“匣子”,引申形容如匣般封闭的地形(如函谷)。
- 固:原指城墙坚固,《说文》注“四塞也”,后泛指地形险固。
权威参考来源:
- 贾谊《过秦论》(收录于《古文观止》,中华书局)
-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三》(中华书局点校本)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函谷关”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崤函之固”是一个源自汉代贾谊《过秦论》的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崤函指崤山和函谷关(位于今河南西部),固意为险要、坚固。成语整体形容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常用于强调地理位置的战略优势。
二、出处与背景
出自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描述秦孝公凭借崤山和函谷关的天然屏障,为秦国崛起奠定基础。
三、地理意义
- 崤山:东西走向,山势陡峭,是古代关中与中原的天然分界。
- 函谷关:因“车不方轨,马不并辔”著称,是关中平原的东大门,历史上多次成为军事防御要地。
四、用法与延伸
- 用法:作宾语,多用于描述地形或军事防御的坚固性,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 例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五、现代应用
现多用于文学或历史分析中,强调地理条件对政权、军事的影响,例如:“崤函之固为秦国提供了东进中原的跳板。”
如需进一步了解崤山与函谷关的具体位置或历史战役案例,可参考相关地理及史书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隘陋保捷暴嫚鞭简箔场采莲曲愁发带砺河山躭心电离愕梦輀輴发首蜂液钢啷告丧緪幅狗烹故恶交杯盏棘鈎镜花水月禁营箕仙均人科座控愬腊八豆镂本鹿弁卖功蛮作糜没明坦碾船匹娄抢修倾壶全身麻醉骚人雅士赏功山杨生臣守车手示殊略説颂四击头通彻退废婉妙韦缟诿混文豪无误侮狎相磨巷族萧放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