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ddhist ceremony(or service)] 和尚或尼姑诵经拜佛之事;亡者之家请僧尼念经超度亡灵
(1).佛家谓诸佛教化众生之事。《观无量寿经》:“顶上肉髻如鉢头摩花,於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 宋 苏轼 《 * 阿罗汉赞》之十七:“孰知毛窍,八万四千,皆作佛事,説法炽然。”
(2).指僧尼等所作诵经祈祷、拜忏礼佛等事。《金石萃编·北齐临淮王像碑》:“遂於此所,爰营佛事。”《宋史·文苑传四·穆修》:“母死,自负櫬以葬,日诵《孝经》、《丧记》,不饭浮屠为佛事。”《红楼梦》第七十回:“话説 贾璉 自在 梨香院 伴宿七日夜,天天僧道不断做佛事。”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十六:“只是在家里请法师做佛事,超度亡魂早祓苦界。”
(3).佛士。指佛像,菩萨像。事,通“ 士 ”。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长秋寺》:“庄严佛事,悉用金玉,作工之异,难可具陈。” 唐 韩愈 《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献杨常侍》诗:“路穷臺殿闢,佛事焕且儼。”
佛事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多个层面理解:
核心定义
佛事即“佛的事业”,指佛陀教化众生、助其觉悟的实践。这包括讲经说法、引导修行、破除迷障,最终实现离苦得乐。佛的身(行为)、语(说法)、意(慈悲)三业皆为佛事,本质是践行“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宏愿。
广义范畴
凡与成佛相关的修行皆属佛事,涵盖拜佛、念佛、行善止恶等行为,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目标不仅是个人解脱,更包括帮助他人觉悟,建立完美人格并超越凡夫境界。
狭义形式
通常指具体的宗教仪式,如诵经、礼佛、超度亡灵等法会活动。这类仪式在汉传佛教中常见,例如《红楼梦》描述的僧道做法事场景。
常见误区
部分人误将佛事局限于祈福消灾等表层活动,而忽略其“破迷开悟”的本质。禅宗更将日常修行如安座佛像、开光等视为佛事,强调佛法与生活的融合。
文化表现
历史上佛事与艺术紧密结合,如西夏时期的佛像雕塑、敦煌经卷抄写等,均被视为佛事实践。现代寺院常通过举办法会、禅修营等活动延续这一传统。
提示:如需了解具体佛事仪轨或不同宗派差异,可参考《观无量寿经》《维摩经》等典籍,或咨询寺院法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