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摇曳纷披貌。《文选·宋玉<高唐赋>》:“徙靡澹淡,随波闇蔼。” 李善 注:“徙靡,言枝往来靡靡然。”
“徙靡”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读音为xǐ mí,其核心含义为“摇曳纷披的样子”,多用于描绘自然景物的动态美感。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含义
指物体(如树枝、水波等)轻柔摇曳、散乱披拂的形态,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例如《文选·宋玉〈高唐赋〉》中“徙靡澹淡,随波闇蔼”一句,李善注解说:“徙靡,言枝往来靡靡然”,即形容枝条随风摆动的柔美姿态。
构词分析
该词多见于辞赋中,例如宋玉的《高唐赋》通过“徙靡”描绘了枝叶与水波交相辉映的意境,展现自然景物的灵动之美。后世文学作品中,类似用法常借以烘托环境氛围。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相关文献,可参考《高唐赋》原文及古代注释。
《徙靡》(xǐ mǐ)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作形容人物表演时飘逸悲伤的样子。形容一个人的神态、仪态或行为显得疲倦、懒散,失去活力,无精打采,情绪低落。
《徙靡》的部首是彳(行走的人)和革(革命)。它的拆分部首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徙的总笔画数为10,靡的总笔画数为13。
《徙靡》在《说文解字》中没有具体解释,但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徙靡》是由两个汉字组合而成,徙表示“迁移”、“改换”,靡表示“衰败”、“疲乏”。合在一起表示一个人的状态懒散疲惫,无所作为。
在繁体字中,徙写作㨗,靡写作靡。
古代用字较为繁杂,徙写作迡。据说这个字最早出现在汉代刻石上,随后逐渐消失在现代汉字的使用中。
靡在古代写作縻。这个字在《庄子·逍遥游》中出现,雕刻在帛书上。
1. 他整日游手好闲,神情徙靡。
2. 天气阴沉,整个城市都笼罩在一片徙靡的气氛中。
悻悻徙徊、心事重重、垂涎欲滴
倦怠、萧索、疲倦
活力四溢、充满朝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