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予作为权力象征的竹使符,谓封官授权。 南朝 宋 颜延之 《家传铭》:“建节 中平 ,分竹 黄初 。”《梁书·萧子显传》:“仁威将军、 吴兴 太守 子显 ,神韵峻举,宗中佳器。分竹未久,奄到丧殞,惻愴于怀。” 唐 无可 《送李使君赴琼州兼五州招讨使》诗:“分竹雄兼使,南方到海行。”
关于“分竹”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分竹(拼音:fēn zhú)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核心含义为封官授权。其字面意义源于古代授予官员权力的象征物——竹使符(一种符信,用于调兵或任命官职),因此可理解为“将竹符分授给官员,赋予其职权”。
“分竹”最初是古代政治制度中权力授予的象征,后衍生出任务分解的比喻义。需注意其历史背景与现代引申的区别,避免混淆。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南朝至唐代的史书文献。
《分竹》是一个中文词语,意思是将竹子切割成两半。
《分竹》的部首是“竹”,笔画数是8。
《分竹》一词源于古代中国的农村生活。在古时候,人们常常需要使用竹子来制作各种物品,如筐篮、竹筒等。为了方便使用,他们会将竹子切割成两段。
《分竹》的繁体字为「分竹」。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分竹》在古代的写法与现代相似,没有太大的变化。
1. 他用刀将竹子分竹,准备制作一个竹筒。
2. 爷爷将竹子分竹后,制作了一个漂亮的竹篮。
分割、切割、切断、剖开
切割、切断、剖开
合并、连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