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竹的意思、分竹的详细解释
分竹的解释
给予作为权力象征的竹使符,谓封官授权。 南朝 宋 颜延之 《家传铭》:“建节 中平 ,分竹 黄初 。”《梁书·萧子显传》:“仁威将军、 吴兴 太守 子显 ,神韵峻举,宗中佳器。分竹未久,奄到丧殞,惻愴于怀。” 唐 无可 《送李使君赴琼州兼五州招讨使》诗:“分竹雄兼使,南方到海行。”
词语分解
- 分的解释 分 ē 区划开:分开。划分。分野(划分的范围)。分界。分明。条分缕析。分解。 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分发。分忧。分心劳神。 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分会。分行(俷 )。 散,离:分裂。分离。分别。
- 竹的解释 竹 ú 常绿多年生植物,春日生笋,茎有很多节,中间是空的,质地坚硬,种类很多。可制器物,又可做建筑材料:竹子。竹叶。竹笋。竹编(用竹篾编制的工艺品)。竹刻。 指竹制管乐器:金石丝竹。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
专业解析
“分竹”是一个源自古代中国的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古代官员的任命和权力象征密切相关。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典籍的详细解释:
-
本义与核心含义:
- “分竹”指授予竹使符。古代帝王任命地方官员(尤其是郡守)时,会将“竹使符”一分为二,一半留于朝廷,一半授予新任命的官员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 因此,“分竹”直接引申为受命担任郡守、太守等地方长官之意。它象征着被授予治理一方的职责和权力 。
-
词汇构成解析:
- 分:指分割、授予。
- 竹:特指竹使符。这是汉代的一种信物,用竹子制成,长五寸,上面刻有篆书,一分为二,右半留京师,左半授予郡守。新任郡守到任时,需合符以验明身份和授权 。竹使符是皇权在地方的代表,是官员行使职权的合法凭证。
-
引申义与用法:
- 由于“分竹”即意味着被任命为郡守,故其成为出任州郡长官的代称。在古诗文中常见此用法,用以指代担任地方要职 。
- 例如:“分竹雄南服”意指被任命为南方重镇的郡守。
-
历史背景与制度依据:
- 这一制度源于汉代。《汉书·文帝纪》记载:“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 颜师古注引应劭曰:“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五。” 竹使符与铜虎符(用于发兵)一样,是中央控制地方、验证官员身份的重要信物 。
- 接受“分竹”意味着肩负起治理一方、执行朝廷政令的重任。
“分竹”一词,源于汉代以竹使符作为郡守任命凭证的制度,其字面意思是“分割竹使符(授予官员)”,核心含义是受命出任郡守等地方长官。它象征着皇权的授予和地方治理权力的获得,是古代职官制度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
来源参考:
- 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及《古代汉语词典》对“分竹”及“竹使符”的解释。
- 历史制度背景参考《汉书·文帝纪》及颜师古注。
- 由于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在线词典权威网页链接,以上解释综合了传统权威汉语辞书和史籍记载的核心内容。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纸质版或权威数据库版)获取最详尽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分竹”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分竹(拼音:fēn zhú)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核心含义为封官授权。其字面意义源于古代授予官员权力的象征物——竹使符(一种符信,用于调兵或任命官职),因此可理解为“将竹符分授给官员,赋予其职权”。
出处与历史用例
- 南朝宋·颜延之《家传铭》
“建节中平,分竹黄初”,指通过分竹符来任命官职,体现权力授予。
- 《梁书·萧子显传》
记载萧子显“分竹未久,奄到丧殒”,描述其短暂担任吴兴太守的经历,强调分竹符与官职的关系。
- 唐代无可《送李使君赴琼州》
“分竹雄兼使,南方到海行”,以分竹符象征官员赴任。
使用场景与引申
- 原始意义:特指古代君主或朝廷通过竹使符向官员授权,常见于历史文献。
- 现代引申:部分语境中可比喻任务分配或责任划分(如将复杂事务拆分处理),但此用法需结合上下文谨慎使用。
近义词与相关概念
- 授权、封官、授符(均指向权力或职责的赋予)。
- 分权:侧重权力分散,与分竹的“集中授权”略有差异。
“分竹”最初是古代政治制度中权力授予的象征,后衍生出任务分解的比喻义。需注意其历史背景与现代引申的区别,避免混淆。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南朝至唐代的史书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并亲比翼鸟苍玄察吏朝酲磁头得政富积幅塞改絃更张刮刮匝匝光前裕后鬼风疹过谪酣纵画可滑耎徽政减弱解禊炯诫急拍繁弦肌注眷属剧权客满恐恐叩击刳艇来谕雷同略人灵鞉离心没道路妹子缅想迷头认影密用内亲牌期勤力求全责备拳路如运诸掌散伯申甫牲镬适统霜锋斯德哥尔摩探空靴桃蹊柳陌腾的头足倒置土难王官伯绾手威要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