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谕的意思、来谕的详细解释
来谕的解释
亦作“ 来喻 ”。对别人来信的敬称。 南朝 梁 刘孝绰 《酬陆长史倕》诗:“来喻勖雕金,比质非所任。” 宋 朱熹 《答包显道》:“大率来喻依旧有忽略细微,径趋高妙之意。” 鲁迅 《书信集·致唐诃》:“款子敬遵来谕,认捐二十元。”
词语分解
- 来的解释 来 (來) á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来回。来往。过来。归来。来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从过去到现在:从来。向来。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来年。将来
- 谕的解释 谕 (諭) ù 告诉,使人知道(一般用于上对下):面谕。手谕。谕旨。晓谕。 明白,古同“喻”,明白,理解。 古同“喻”,比方。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来谕,汉语书面用语,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对方发来的谕示或书信,多用于古代公文及书信往来。该词由"来"(表方向)与"谕"(告知、晓示)构成复合词,特指地位较高者或尊长给予的书面指示。现代多用于学术研究、古籍解读等专业领域。
二、结构解析
- 语素构成:"来"作动词性语素表传递方向;"谕"为会意字,从言从俞,《说文解字》释为"告也"
- 历史演变:先秦文献多指天子诏令,《尚书》"王来谕诸侯";明清时期延伸至民间书信敬语
三、权威引证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7卷第432页载:"来谕,犹来示。旧时书信中称对方来信的敬词。"
- 汉典(www.zdic.net)古汉语释义:"上级对下级的书面指示,如'接奉来谕'"
-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汉语词典》引明代归有光《与宣仲济书》:"承来谕,具悉雅意"
四、使用规范
适用于文史研究、古籍校注等专业场景。现代日常交流中已罕用,但在涉及历史文献解读、传统礼仪研究时仍属规范用语。建议使用时标注文献出处,如:"据《资治通鉴》所载来谕..."以保持学术严谨性。
网络扩展解释
“来谕”是一个汉语敬辞,主要用于古代及近代书面交流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释
- 基本含义:指对他人来信的尊称,表示对对方书信的敬意。
- 扩展释义:字面可拆解为“来”(表示对方传递信息)、“谕”(指上对下的告知),组合后体现对他人来信的谦敬态度。
二、词源与用法
- 历史渊源:
- 最早见于南朝梁刘孝绰《酬陆长史倕》诗:“来喻勖雕金,比质非所任”。
- 宋代朱熹、近代鲁迅等均在书信中使用该词(如鲁迅《致唐诃》中“款子敬遵来谕”)。
- 语境特征:
- 多用于正式场合或文雅对话,体现对收信方的尊重。
-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古籍或仿古文体。
三、例句参考
- 古籍用例:
- “大人来谕,每以儿年少气盛,诫儿须心和气平。”
- “所忠来谕旨,闻卿十年闲。”(宋代刘克庄诗句,)
- 现代仿写:
四、相关变体
- 同义词:来喻(异体写法,见、2、6)。
- 近义表达:惠书、手教(均表对他人书信的敬称)。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汉典或查字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安逸逸安堵乐业褊介鼻亭山博览会齿盼尺五冲谦冲恬淡不淡大天光丁氏粟断死冯邓父赏官僚资本主义桂丛国计洪流淮南小山换巢鸾凤汇款单回斡胡侃胡七杂八检手胶粘侥幸极边开账刊削老头子凉野露筋祠洛女蛮风瘴雨目把泥俑劈嗒拍嗒破陆续请朔觩角栖志铨闱仁洽矢言诗筩试秩双角树帜俗称叹绝推赤未朞卫子五光十色衔鳞校人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