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芬郁 ”。香气浓郁。 汉 枚乘 《七发》:“众芳芬鬱,乱於五风。” 南朝 梁 萧统 《讲席将讫赋三十韵》:“名香晚芬郁,暂捨六龙驾。”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崔书生》:“﹝ 崔书生 ﹞好植名花,暮春之中,英蕊芬鬱,远闻百步。” 宋 苏轼 《石菖蒲赞》:“余游 慈湖 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 清 唐孙华 《偕同年吴元朗游西泾次友人韵》:“搴帘出红妆,衣香辨芬郁。”
(2).谓芳香和腐臭。《荀子·正名》:“香臭、芬鬱、腥臊、酒酸、奇臭,以鼻异。” 杨倞 注:“芬,花草之香气也;鬱,腐臭也。”
见“ 芬鬱 ”。
“芬郁”是汉语中形容香气浓郁、芬芳持久的形容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义溯源与结构分析
“芬”本义指花草散发的香气,《说文解字》注“芬,草初生其香分布也”,后引申为美好德行或事物的象征;“郁”在《玉篇》中释作“香气盛也”,二字组合构成并列式复合词,通过语义叠加强调香气的浓烈与绵长。
二、现代汉语词典释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芬郁”定义为:“香气浓烈。例:满园花开,芬郁袭人。”此释义包含两个层次:①嗅觉层面的浓香特征;②常用于描写自然景物或特定场景的文学性表达。
三、使用场景与语境延伸
该词多用于文学作品,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芬郁而不甜腻”,通过通感手法将香气具象化。在当代语言环境中,也延伸至对高雅艺术品或精神境界的比喻,例如“茶道表演中弥漫着芬郁的文化气息”。
四、近义词辨析
与“馥郁”“芬芳”等词相比,“芬郁”更侧重香气浓重且持续扩散的状态,语义强度高于“芬芳”,但弱于“浓烈”。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考证,该词在唐宋诗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现代口语中则趋于书面化表达。
“芬郁”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fēn yù,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香气浓郁
指花草、香料等散发出的浓烈芳香。例如:
特殊语境下的对比
在《荀子·正名》中,曾将“芬郁”与“腥臊”等气味并列,指代芳香与腐臭的对比。但这一用法较为罕见,现代多取第一种含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权威释义来源。
百禄巴戟天苞藏保护鸟背惠食言兵不雪刃哱啰不值蔡侯纸草妖侧妃嶒崭谗孽赤锳盘船家触感春祠刍微敦故镀锌铁放斥風暈高洒高掌远跖公宾公禄汩丧鼾睡饸饹阖闾合面街何用谎子徽声硷盐教命解盟叽咕车静众咀徵含商空门友苦竹六监拿班作势飘寓轻弓碁枰球灯日高三丈生翠石箧室如悬磬霜柹司会望候韦柳问经乌木霞连渫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