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no doubt;true]∶虽然
工作固然很忙,但还是可以抽出一些时间来的
(2) [of course;really; certainly]∶参考、表示承认这一事实,也不否认那一事实时,解释为“的确”、“确实”
大米白面固然好,高粱玉米也不错
(3) [original]∶本来的样子;原来的那样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庄子·养生主》
(1).本来就如此。《左传·定公元年》:“ 践土 固然。”《楚辞·离骚》:“鷙鸟之不羣兮,自前世而固然。” 明 方孝孺 《赠卢信道序》:“此岂特 朱子 为然哉,自 孔子 以来固然矣。”
(2).指事物的自然形态。《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淮南子·览冥训》:“不彰其功,不扬其声,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 高诱 注:“固,自然也。”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柳碧桃红,梅清竹素,各有固然。”
(3).当然,理应如此。 宋 秦观 《李固论》:“此亦理之必至,事之固然,无足恠也。” 宋 洪迈 《容斋三笔·择福莫若重》:“夫孳孳为善,君子之所固然,何至於纵意为恶,而特以不丽於刑为得计哉?” 清 侯方域 《颜真卿论》:“ 玄宗 即位, 宋璟 不知其非也。浸假而至于 灵 武 之事,天下益以为固然矣。”
(4).副词。犹诚然、虽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红楼梦》第七七回:“但那一包人参,固然是上好的,只是年代太陈。”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这两种传说,固然略有些不同,但打了胜仗,却似乎确实的。”
(5).副词。犹诚然、虽然。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清 李渔 《怜香伴·闻试》:“若説是你的浑家,固然不可,若竟説没有夫家,也难止他的妄念。”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不好。”
“固然”的汉语词典释义
“固然”是现代汉语常用连词,具有双重语义功能,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含义:
一、表示承认事实,引出转折(相当于“虽然”)
用于先肯定某一事实,后转入相反或相对的论述,强调后句的转折意义。
示例:
他的建议固然有道理,但实际操作难度较大。
(先承认“有道理”的事实,后转折强调“操作难”)
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476页。
二、表示确认客观事实(相当于“确实”“的确”)
用于强调事物的真实性或本质属性,不带转折意味,仅加强肯定语气。
示例:
失败固然令人沮丧,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直接确认“失败令人沮丧”的客观性)
来源: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吕叔湘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37页。
三、词源与演变
“固”本义为“坚固、不变”,引申为“本来、必然”;“然”为代词,指代前述内容。二者结合后凝固为连词,最早见于明清白话作品,如《红楼梦》:“妹妹固然怕我操心,但这事岂能瞒我?”
来源: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3卷第1258页。
四、近义词辨析
来源: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01页。
权威引用建议
如需进一步查证,可参考以下工具书:
“固然”是一个汉语副词/连词,主要用于表达让步或转折关系,在不同语境下有细微差异。以下是详细解释:
承认事实,引出转折
表示先肯定某一事实,随后提出与之相对的另一面。
例:“这样办固然最稳当,但是太费事。”
双重承认
同时认可两种事实,不否定任何一方。
例:“大米白面固然好,高粱玉米也不错。”
本然状态
指事物原本的样子,常见于古文。
例:“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庄子·养生主》引用自)
词语 | 区别 | 例句参考 |
---|---|---|
虽然 | 仅表转折,无双重承认功能 | “虽然下雨,他还是出门” |
诚然 | 更侧重事实的客观性 | “诚然如此,仍需谨慎” |
当然 | 强调理所当然,无转折意味 | “当然可以,请便” |
扩展参考:德语中对应表达为“zwar...aber”(固然...但是),如 “Der Geist ist willig, aber das Fleisch ist schwach.”(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
馣馤白鹭簔不吃烟火食仓囷黨報到临得胜貂珥帝母第四纪冬华蠹横多谋善断饭单放心飞磴風馳電騁奉慰风闻言事讽席粉条棼緼腑冷伏鸾改塞该账高楼大厦更夫函脚横殃飞祸家计叫号进步襟裾马牛旧书咎祟极休絶漠儁伟匮乏罍洗力促鲁连书弥牟虐烈侨庐倾黜庆祝起羞企业化申驱蛇乡虎落四隤山填咽体侧頽魄务实嫌好逍遥楼暇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