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愤怫的意思、愤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愤怫的解释

愤怒。 唐 元稹 《告畬三阳神文》:“政式不虔,人用不謐;夺富挠豪,轧穷役疾。弱者逋播,悍者愤怫。” 王闿运 《丁锐义传》:“而 塔齐布 、 罗泽南 诸军锋鋭气盛,所向无前,常侮笑 林翼 军, 鋭义 愤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愤怫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愤”与“怫”两个语素构成,均表示内心的郁结、不满或愤怒情绪。其核心含义指因不满、怨恨而内心郁结愤懑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字义分解与词源

  1. 愤(fèn)

    本义指因不满而心绪郁结,引申为愤怒、怨恨。《说文解字》释为“懑也”,即心中憋闷不舒。在“愤怫”中强调情感积压而不得宣泄。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卷十。

  2. 怫(fú)

    本义为“郁结”“忿怒”,《广雅·释诂》释为“怒也”,常形容心绪不宁、烦躁不安之态。与“愤”结合后,强化了情绪激荡且难以平复的意味。

    来源:《广雅疏证》(王念孙疏)卷四。


二、词义解析

“愤怫”属并列式复合词,两字义近互训,具体包含以下语义层次:

  1. 情感状态:因遭遇不公、理想受挫或冤屈难伸,内心充满愤恨与不平,如“愤怫填膺”(愤懑充满胸膛)。
  2. 心理特征:情绪激烈却受压抑,表现为郁结难舒、躁动不安,区别于外显的暴怒(如“忿恚”)。
  3. 行为表现:可引申为因愤懑而面色阴沉、言行抵触,如《后汉书》载“愤怫作色”。

三、古典文献用例

  1. 《楚辞·七谏·沉江》:

    “心悇憛而烦冤兮,蹇超摇而无冀。” 王逸注:“言己欲竭忠谋国,而君不省察,遂使愤怫不知所诉。”

    →注文说明:屈原忠谏不被采纳,心怀愤怫却无处倾诉。

    来源:《楚辞章句》王逸注,卷十三。

  2. 《汉书·杜周传》:

    “忧愤怫郁,发病而死。”

    →语境分析:形容杜业因政治迫害忧愤交加,郁结成疾而终。

    来源:《汉书》卷六十。


四、近义词辨析


五、现代使用建议

该词属文言遗存词汇,现代汉语极少独立使用,多见于研究古典文学或历史文本时。需注意其与“愤懑”“愤慨”的语体差异,避免误用于口语语境。


参考文献(按古籍原典与权威辞书分类):

  1.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
  2. 张揖撰,王念孙疏《广雅疏证》,中华书局,1983年。
  3. 王逸注《楚辞章句》,四部丛刊本。
  4.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年。
  5.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第10卷第238页。

网络扩展解释

“愤怫”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一、词义解释

“愤怫”表示愤怒的情绪,属于并列结构的合成词。其中“愤”指内心的愤懑,“怫”意为郁结不悦,两者结合强调强烈的怒意。

二、引证与用法

  1. 唐代用例:元稹在《告畬三阳神文》中描述社会矛盾时写道:“弱者逋播,悍者愤怫”,指弱势群体流离失所,强悍者则充满愤怒。
  2. 清代用例:王闿运《丁锐义传》提到湘军将领因被同僚嘲笑而“锐义愤怫”,体现因屈辱产生的激愤。

三、读音与结构

四、使用场景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或仿古文体,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常见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分析中。如需现代表达,可替换为“愤怒”“愤懑”等词汇。


提示:以上解释综合了多部古籍引证,若需查看更多原文出处,中提到的《汉语大词典》及相关文学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案比八枋榜谕办置鲍人变幻无穷便音惝然钞暴称许吹索楚门春牛赐廕怠息耽研登天鼎辅耳视目听工艺美术含苴何用昒昕坚成坚固尖牙节俭空微乐胥两意三心陵域卢都露告嫚令慢舞猛剂闷恹恹庙市漠野木讷皮场庙品弦法皮箧抢窝谦套轻劲鲯鳅弃人沙徼兽人水绿山青四临苏俄天老儿听筒辋幰文语诬己下的手向天而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