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怠息的意思、怠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怠息的解释

懈怠偷闲。《汉书·于定国传》:“君相朕躬,不敢怠息,万方之事,大録於君。” 唐 韩愈 《乌氏庙碑铭》:“四方其平,士有怠息,来覲来斋,以馈黍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怠息”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其核心含义可以从字义分解和古籍用例两方面来理解:

一、字义分解

二、古籍用例与释义 在古代文献中,“怠息”常用来描述停止某种活动(尤其是劳作、努力、征伐等),其动机或状态常与懈怠或疲倦相关。

总结 “怠息”一词的核心含义是停止、休息,但这种停止或休息通常带有特定的原因或状态:

  1. 因懈怠、懒惰、不恭敬而停止(劳作、努力、职责等)。
  2. 因劳累、疲倦而休息。

其词义侧重于描述停止活动的原因(懈怠或疲倦)和状态(休息),是一个带有一定主观状态描述的动词。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 收录“怠息”词条,释义为“懈怠休息”。该词典是当今规模最大、释义最全的汉语语文词典,由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其电子版可在汉典网(非官方,但提供查询)或各大图书馆数据库(如中国知网《汉语大词典》数据库)查询。
  2.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撰) - 对“怠”和“息”单字的权威解释,是理解复合词“怠息”字义的基础。中华书局有点校本。
  3. 《十三经注疏》(清·阮元 校刻) - 包含《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等,其中收录了上引《尚书·多方》和《诗经·渐渐之石》的经文及汉唐古注(如孔颖达疏、郑玄笺),是理解“怠息”在古籍中具体用法和语境的最重要文献依据。中华书局有影印本和整理本。

网络扩展解释

“怠息”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ài xī,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基本含义

指懒散懈怠、不勤奋努力 的状态,通常用于形容人对工作、学习或责任敷衍塞责、偷懒放松的态度。这一成语由“怠慢”和“休息”组合演变而来,强调因懈怠而停止努力。

详细解析

  1. 词义演变
    最初见于古代文献,如《汉书·于定国传》中的“君相朕躬,不敢怠息”,以及唐代韩愈《乌氏庙碑铭》中的“四方其平,士有怠息”,均表示在职责或事务中松懈偷闲。

  2. 使用场景
    多用于批评或劝诫场合,例如:

    • 描述工作中消极应付:“他整日怠息,导致项目拖延。”
    • 劝人勤勉:“求学不可怠息,方能有成。”
  3.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懈怠、懒散、疏懒、敷衍
    • 反义词:勤勉、勤奋、兢业、孜孜不倦

注意事项

现代汉语中,“怠息”的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书面语或成语语境中。其含义与“怠惰”“松懈”相近,但更强调因懈怠而停止行动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

閍主冰镩裁琢巉崄赤褐床上施床祠求大奴蹬腿调假反本飞龟风矩扶掖麸子海藏合脚毁方瓦合狡兔尽则良犬烹嵇鹤九家纠纆急章拘诸决筴敛局猎酒利榷流差狸鼬轮头卖獃满门蛮彊密椟明光鋥亮明器难说话儿疟疾旁推烹龙砲凤皮帛平分贫剧蒲人穷独遒伟弃移上刑善听审册神龙失埶寿礼手势祀竈日铁心铁意投得芜秽闲径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