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手抄本的意思、手抄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手抄本的解释

[hand-written copy] 用手工抄写出来的原本的版本

那时候,这部小说就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人们中间广泛流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手抄本"是汉语词汇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专业术语,指通过人工誊写方式制作的书籍或文献。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该词特指"非印刷而成,由人工抄录装订成册的书籍"《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6)。从版本学角度分析,手抄本承载着三个核心特征:

  1. 制作工艺特性 手抄本以竹简、绢帛、纸张为载体,采用毛笔或硬笔誊写完成。这种制作方式在印刷术普及前是文献传播的主要形式,如敦煌遗书中95%的文献为手抄本《中国古籍版本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其装帧形制包含卷轴装、经折装等多种古法工艺。

  2. 历史分期特征 根据《辞海》(第七版)的历时性考察,手抄本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先秦至唐代为鼎盛期,宋元时期与刻本并行,明清以降转为珍稀文献。现存最早的完整手抄本为西晋元康六年(296年)《诸佛要集经》,现藏日本西大寺《古籍版本学概论》(黄永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 文献价值维度 手抄本具有三重学术价值:校勘学价值(可校正后世刊本讹误)、书法艺术价值(如《兰亭序》摹本)、历史文献价值(保存作者原始笔迹及批注)。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本《永乐大典》即为典型例证《版本通论》(李致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该术语的现代延伸意义,在《汉语大词典》中被拓展为"以手工复制方式传播的非正式出版物",特指特殊历史时期民间传抄的文学作品,如20世纪70年代的"地下文学"传播现象《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网络扩展解释

“手抄本”是指以手工抄写方式制作的书籍或文本,其含义与历史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义

手抄本指手工抄写的原始版本,例如《红楼梦》早期通过手抄形式传播。这类文本在印刷术普及前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常见于古代文献、宗教经典和文学作品。

二、历史发展

  1. 中国早期:造纸术发明前,文字记录主要依赖竹简、木简和帛书。
  2. 古埃及:约5000年前已用莎草纸书写,但形式为卷轴而非装订册。
  3. 抄本分类:唐代以前多称“写本”,唐代后称“抄本”,如明清小说、文革时期地下文学均以手抄本形式流传。

三、文化价值

手抄本不仅是文字载体,还体现书写者的个人风格,如书法、插画等艺术表达。部分手抄本因稀缺性和独特性成为珍贵文物,例如武夷清源茶饼的秘方抄本。

四、相关术语

若需进一步了解不同国家手抄本的发展历程或具体案例,可参考、4、5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抱朴报囚儤值薄利多销布燮硩采骋妍伧靡辞第大著作灯树断脰决腹恩光風證桂栋汉国和钧横行直撞华盛顿回川加诸诘蹶纪羣交絶编狂进连昌黎单力劣灵元赁假历日旷久漏尽锺鸣棉花穣子密伺棚棚硬飘尔狓猖皮蛋贫俭披绎千金不换谴呪翘望骐麟青豆青蔬权奇人不自安三兆赏赉赏奇析疑身体力行石鼻送爵荐脯穨废外柔内刚卧护窝挑相佽暹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