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幡纸的意思、幡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幡纸的解释

古代裁剪成一定规格,用来写字的绢帛。《太平御览》卷六○五引 晋 王隐 《晋书》:“ 魏 太和 六年,博士 张揖 上《古今字詁》,其巾部云:‘纸,今帋也,其字从巾。古以縑帛,依书长短随事截绢,枚数重沓,即名幡纸,字从系。’” 宋 董逌 《广川书跋》卷十:“古人治纸,要自有法,故以縑帛依旧书长短,随事截之,则为幡纸……自 汉 魏 遗字多用幡纸, 晋 宋 多用麻纸,而 隋 唐 多用经纸。” 余嘉锡 《书册制度补考·糊缝》:“又考 竇泉 《述书赋》自注云:‘ 皇象 写《春秋·哀公上》第二十九卷,其纸每一大幅有一缝线联合之。’盖 皇象 所用必是幡纸,故可用綫缝联,此昔人所未知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幡纸,又称“幡儿”或“魂幡”,是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使用的一种特殊纸质祭品。其核心含义与用途如下:

一、核心释义

  1. 形制与功能

    幡纸指用于丧礼的条状纸旗,通常以白纸或黄纸裁剪而成,上书亡者名讳、生卒年月及超度经文。其形制源于古代招魂幡(《仪礼·士丧礼》),主要功能在于引导亡灵、象征魂归之处,常见于出殡仪仗及墓前悬挂。

  2. 宗教与文化象征

    在佛教、道教仪式中,幡纸被视为沟通阴阳的媒介。如《敕修百丈清规》载,僧人圆寂后需竖“法幡”以助往生,纸幡由此衍生为民间简化形式,承载“引魂超度”的信仰内涵。

二、历史演变

  1. 起源发展

    幡纸雏形可追溯至先秦帛幡(《周礼·春官》),汉代造纸术普及后逐渐纸质化。唐宋时期随佛道兴盛广泛流行,明清成为民间丧葬标配,如《金瓶梅》第六十二回提及“悬纸幡于门首”的习俗。

  2. 地域差异

    北方多称“引魂幡”,南方称“灵幡”,形制因地而异:华北流行伞状幡盖,闽粤地区常见螺旋式纸幡,体现地方丧仪特色(《中国民俗大观》)。

三、现代应用

当代丧礼中,幡纸仍广泛用于传统家庭,尤见于农村地区。部分城市推行绿色殡葬后,逐步出现可降解纸质或电子幡屏替代品,但其符号意义与文化功能延续未变。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幡纸"词条(商务印书馆,2012)
  2. 《中国宗教礼仪大观》(中华书局,2009)
  3. 《金瓶梅风俗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 《中国民俗大观·丧葬卷》(北京出版社,2018)
  5. 《现代殡葬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网络扩展解释

“幡纸”是古代用于书写的特定规格绢帛,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1. 基本定义
    幡纸指古代裁剪成统一规格、用于书写的绢帛类材料。在造纸术普及前,古人常用缣帛(丝织品)作为书写载体,根据文字长度裁切后叠加重沓,形成“幡纸”。

  2. 词源与文献记载

    • 名称来源:晋代张揖《古今字诂》提到“纸”字从“巾”,而“幡纸”的“纸”最初与丝织品相关,故从“系”(丝)。
    • 历史记录:《太平御览》引王隐《晋书》记载,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已有“幡纸”之称,用于区别后来的植物纤维纸。
  3. 使用特点
    幡纸可通过线缝连接大幅绢帛,便于书写长篇幅内容。例如,三国时期书法家皇象的作品可能使用过此类材料。

  4. 与后世纸张的关联
    幡纸属于纸张发展史上的过渡形态,其材质为绢帛,不同于东汉蔡伦改进后的植物纤维纸,但功能相似,均为书写载体。

幡纸是造纸术成熟前以丝织品制成的书写材料,具有规格化裁剪的特点,常见于汉晋时期,反映了古代文字载体的演变过程。

别人正在浏览...

騃汉北府兵北焕帛丸测谎吃糖出举大地艺术打筋斗澹远丁灵方寸乱風虎风枝辐解寒暖豪夺巧取荷镫活动椅健实锦衣行昼絶才克画枯吻棱叠联臂练军联佩寥閴绺窃利息辂挽马金南蛮氏甿税泥耳笼首沛艾评准魄心迁蹇前仰后合衾幄秋月春风起早贪黑肉丸子扇天卜稍地少量畬田仕女市渚书序宿将台檄汤厨跳门限脱口秀相因相猷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