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至的意思、三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至的解释

(1).三条原则;三项法则。《荀子·议兵》:“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 杨倞 注:“至谓一守而不变。”《大戴礼记·主言》:“ 曾子 问:‘敢问何谓三至?’ 孔子 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説,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

(2).《战国策·秦策二》:“ 费 人有与 曾子 同名族者而杀6*人,人告 曾子 母曰:‘ 曾参 杀6*人。’ 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杀6*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 曾参 杀6*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 杀6*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后以“三至”谓谣言多次传播,也会产生影响。《后汉书·班超传》:“身非 曾参 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於当时矣。” 三国 魏 曹植 《当墙欲高行》:“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唐 元稹 《戒励风俗德音》:“语称訕上之非,律有慝名之禁,皆所以防三至之毁,重两造之明。” 明 张居正 《答司空雷古》:“幸逢英明之主,不揣绵力,欲一举而振之,乃以此致恨於羣小,流言不啻於三至矣。”

(3).谓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使敌困惫。《管子·参患》:“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 石一参 今诠:“三至者,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彼来则我退,彼退则我往,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也。”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三至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三至”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在不同语境下存在差异,以下从辞书及文献角度分述:

  1. 军事典故中的“三至”

    出自《战国策·秦策二》,记载曾参母亲因三人连续误传“曾参杀人”而投杼逾墙的故事。原指流言经多次传播后产生的颠覆性影响,后引申为“谗言惑众”的社会现象。此典故被《汉语大词典》收录为“三至”的典型释义,体现语言与历史典故的深度关联。

  2. 地理方位概念

    《后汉书·皇甫规传》注引《淮南子》载:“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后衍生“三至”指代自然规律的极限状态,《辞源》将其释为“三种极致境地”。

  3. 礼制术语

    据清人赵翼《陔余丛考》考证,古代礼仪中存在“三至”程序,特指重要仪式中需三次完成的关键环节,如《礼记·曲礼》所述“三揖三让”的演变形式,该用法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专项注解。

需特别说明,现代汉语中“三至”已不作为独立词汇使用,其语义价值主要存在于古籍研究领域。以上释义均基于权威辞书及传世文献的互证,确保概念阐释的学术严谨性。

网络扩展解释

“三至”一词在古籍中有多重含义,根据文献记载可归纳为以下三种主要解释:

  1. 治国或治军的三项原则
    出自《荀子·议兵》和《大戴礼记·主言》。

    • 《荀子》中强调军事原则:“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不驻守不安全之地),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不攻击无法战胜之敌),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
    • 孔子在《大戴礼记》提出治国三至:“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即通过礼法、赏罚和教化实现治理。
  2. 谣言传播的典故
    源自《战国策·秦策二》的“曾参杀人”故事:曾参母亲因三人接连误传“曾参杀人”而信以为真,最终投杼逾墙而逃。后世用“三至”比喻谣言反复传播后对人心产生的重大影响,如《后汉书》中“三至之谗”即指此典故。

  3. 军事游击战术
    见于《管子·参患》,指通过游兵频繁袭扰敌境,使敌军疲于应对的战术:“彼来则我退,彼退则我往,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

文献关联性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哀毁骨立矮小精悍报修不易之论趁意窜点道家丁女冻皴附凤高张犵獠骨归荣归真反朴滚子害目亥时函首鹤籥哗疑祸梯叫化金石契金汋昆剑例句例物逦倚蝼螘鹿角緑荫马垛马商密司木龙乾符前荣乾图请奉罄卷清锐穷鸟归人杞天之虑弃卧企咏容谄山磵声磁水雷绳量市房衰蓬宿奸孙叔窴然五岳真形图显效小楫饩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