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条原则;三项法则。《荀子·议兵》:“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 杨倞 注:“至谓一守而不变。”《大戴礼记·主言》:“ 曾子 问:‘敢问何谓三至?’ 孔子 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説,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
(2).《战国策·秦策二》:“ 费 人有与 曾子 同名族者而杀6*人,人告 曾子 母曰:‘ 曾参 杀6*人。’ 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杀6*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 曾参 杀6*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 杀6*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后以“三至”谓谣言多次传播,也会产生影响。《后汉书·班超传》:“身非 曾参 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於当时矣。” 三国 魏 曹植 《当墙欲高行》:“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唐 元稹 《戒励风俗德音》:“语称訕上之非,律有慝名之禁,皆所以防三至之毁,重两造之明。” 明 张居正 《答司空雷古》:“幸逢英明之主,不揣绵力,欲一举而振之,乃以此致恨於羣小,流言不啻於三至矣。”
(3).谓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使敌困惫。《管子·参患》:“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 石一参 今诠:“三至者,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彼来则我退,彼退则我往,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三至汉语 快速查询。
“三至”一词在古籍中有多重含义,根据文献记载可归纳为以下三种主要解释:
治国或治军的三项原则
出自《荀子·议兵》和《大戴礼记·主言》。
谣言传播的典故
源自《战国策·秦策二》的“曾参杀人”故事:曾参母亲因三人接连误传“曾参杀人”而信以为真,最终投杼逾墙而逃。后世用“三至”比喻谣言反复传播后对人心产生的重大影响,如《后汉书》中“三至之谗”即指此典故。
军事游击战术
见于《管子·参患》,指通过游兵频繁袭扰敌境,使敌军疲于应对的战术:“彼来则我退,彼退则我往,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
文献关联性说明:
《三至》是一个成语,意指达到了某种确定的范围或极点。
《三至》的拆分部首为三,笔画为三画。
《三至》这个成语的来源并不明确,但在古代的文献中有使用记录。
《三至》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三至」。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可能会有一些变体。然而,对于《三至》这个成语,没有明确的古代写法。
1. 他的汉字水平已经达到了《三至》的程度,无论是读还是写都非常流利。
2. 这个项目的成功是需要经过《三至》努力的。
三思而行、三缄其口、三心二意
至此、到此为止、到达一定程度
达不到、未至、远离
阿比让本房长汤屋剗刮潮热触讳大车以载呆不腾黛漪旦夕之危定据敦比鄂君燔器風眩禾木旁鸿猷胡越同舟箭波简求揭锅介鲸疾痗机声空中结构凉床脸青鼻肿露槿逻车蛮云瘴雨墨色南唐二陵逆定庖戏乾坼嘺嘺唶唶期诺然纳人模人样人上任天容妆赦令甚长基线干涉仪圣饼子沈眠十不闲莲花落湿下撕剥松泛唐装檀密贪恣田人啼魂停午枉沐违间问一答十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