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八识的意思、八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八识的解释

佛教法相宗术语。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亦名六根。末那为第七识,意谓执持我见。阿赖耶为第八识,意为藏,谓能藏一切法,即所谓神识、性灵,合称八识。《天地八阳神咒经》:“云何名八识?眼是色识,耳是声识,鼻是香识,舌是味识,身是触识,意是分别识。六根是六识。舍藏识,阿赖耶识,是名曰八识。” 清 龚自珍 《最录八识规矩颂》:“师復念言法相宗大纲在八识,大纬在四分,乃製此颂一十二章,分四大支,初三颂眼等识,次三颂意识,次三末那,次三赖耶。”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 孙卿 又曰:‘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其能知八识者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八识是佛教唯识学派的核心理论之一,特指人类认知功能划分的八个层次。根据《汉语大词典》定义,八识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种精神活动[来源1]。这一体系最早见于唐代玄奘翻译的《成唯识论》,后被纳入汉传佛教哲学系统[来源2]。

前五识对应感官功能:眼识(视觉)、耳识(听觉)、鼻识(嗅觉)、舌识(味觉)、身识(触觉),《俱舍论》认为这些是“了别自境”的基础认知[来源3]。第六意识具备综合判断能力,《解深密经》称其“能遍计度”,可处理抽象概念与逻辑推理[来源4]。

第七末那识(梵语Manas)被《瑜伽师地论》定义为“恒审思量我相随”,即持续产生自我意识的深层心理机制[来源5]。第八阿赖耶识(藏识)作为根本识,《摄大乘论》描述其“能藏诸法种子”,承担记忆存储与业力传递功能[来源6]。现代佛学辞典指出,八识理论构建了佛教“心—境”关系的完整认知模型[来源7]。

网络扩展解释

八识是佛教唯识宗的核心理论,将人的认知与意识活动分为八个层次,具体解释如下:

一、前五识(感官认知)

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对应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功能。它们通过“五根”(感官器官)接触外境(色、声、香、味、触)产生直接感知,是认识物质世界的基础。

二、第六识(意识)

即意识,负责综合前五识的信息,形成思维、判断、记忆等复杂心理活动。它能主动分析内外境,具有中断性,比如睡眠时暂停运作。

三、第七识(末那识)

名为末那识,是“我执”的根源。它持续执着第八识为“自我”,并对外境产生分别与贪爱,导致烦恼与轮回。

四、第八识(阿赖耶识)

又称如来藏、藏识,是八识的根本。它具备三种功能:

  1. 含藏种子:存储一切行为(善、恶、无记)形成的潜在力量(种子);
  2. 维持生命:执持身体不坏,直至死亡;
  3. 轮回主体:作为神识投胎转世的载体,并影响下一世的身心状态。

哲学意义

唯识宗认为,世界万物皆由八识(尤其是第八识)所变现,即“万法唯识”。第八识通过种子生发现行,形成宇宙与生命的循环,是解脱轮回的关键。


以上内容综合了佛教经典与唯识宗理论,如需进一步研究,可参考《入楞伽经》《八识规矩颂》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牓道边急博识洽闻侧望长思承允触目兜罗被访讯蜚鸓奉进止封门枫叶橨榅宫舍宫桃唃唃恒沙华光驩悰火流星剑铓椒第棘槐叽里咕噜近真肌肉九铢捐赀獗竖距离垦草阬岸旷恩宽宥裣衽撚钱暖煦驽痾颦蹙嵌镶蕲笛全兵弱子少年维特的烦恼十样蛮笺绶鸡水火不容私爱死胔题襟驮价外办微难闲诞香茵鶱翥宵寐醯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