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rge;elegy;threnody] 哀悼死者的歌
挽柩者所唱哀悼死者的歌。后泛指对死者悼念的诗歌或哀叹旧事物灭亡的文辞。《后汉书·五行志一》“ 灵帝 数游戏於 西园 中” 刘昭 注引 汉 应劭 《风俗通》:“酒酣之后,续以挽歌。”《后汉书·五行志一》:“挽歌,执紼相偶和之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时 袁山松 出游,每好令左右作挽歌。”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左传》有《虞殯》,《庄子》有《紼謳》,挽歌非始於 田横 之客。” 清 孙枝蔚 《挽范眉生客死燕中》诗:“挽歌但使皆名士,行哭何须是妇人。” 鲁迅 《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另有一种文学是吊旧社会的灭亡--挽歌--也是革命后会有的文学。”
(1).哀悼死者的丧歌。《晋书·礼志中》:“新礼以为輓歌出於 汉武帝 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
(2).以唱丧歌为业的人。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法云寺》:“有輓歌 孙巖 ,娶妻三年,妻不脱衣而卧。”
“挽歌”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层面综合理解:
挽歌(读音:wǎn gē)指为哀悼死者而创作的诗歌或歌曲,常用于葬礼、追思仪式中,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与悲痛。其形式包括乐曲和歌词两部分,情感基调多为庄重、哀切。
“挽歌”既是具体的丧葬仪式元素,也是文学与情感表达的符号,其内涵随历史发展不断丰富。如需进一步了解词语结构或文化寓意,可参考相关历史文献或文学研究。
挽歌是一个常用于文学和诗歌中的词汇,主要意思是为死者哀悼、吟诵悲伤的诗歌或歌曲。
拆分部首和笔画:挽(手, 才, 土)+ 歌(欠, 广)= 挽歌(手, 才, 土, 欠, 广)。
来源:挽作为动词,原本的意思是牵引、拖动,而歌指的是用音乐和声音表达情感。挽歌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的文学作品中,用于形容悲伤的诗歌或歌曲。
繁体字:彎歌。
古时候汉字写法:鋄歌。
例句:他们沉浸在挽歌的曼妙旋律中,悼念着逝去的亲人。
组词:挽词、挽联、挽留。
近义词:哀歌、悼念、挽词。
反义词:欢歌、庆贺、祝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