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的意思、凤阳花鼓的详细解释
凤阳花鼓的解释
创始于 安徽 凤阳 的民间文艺。为曲艺“花鼓小锣”、戏曲“花鼓戏”和民间歌舞“花鼓灯”的合称。现多指打花鼓。演唱者两人。一女击鼓,一女敲锣,齐唱。曲调有《凤阳歌》等小调。 柳亚子 《“三八”节晚会有感》诗:“凤阳花鼓反 朱皇 ,拥护 毛公 便改良。”
词语分解
- 凤阳的解释 《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后用“凤阳”指朝阳。 唐 温庭筠 《和友人溪居别业》:“积润初销碧草新,凤阳晴日带雕轮。”
- 花鼓的解释 多由男女二人对唱对舞的一种地方锣鼓歌舞详细解释.指鼓框绘有彩饰的鼓。 元 张宪 《李天下》诗:“吹玉笙,击花鼓,十万貔貅介胄雄,三千粉黛烟花主。”.流行于 湖北 、 湖南 、 江西 、 安徽 等省
专业解析
凤阳花鼓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特指起源于安徽省凤阳县的一种集歌舞、曲艺、器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其名称由地域名称“凤阳”与核心道具“花鼓”组合而成,具有鲜明的地域标识性与艺术特征。
一、定义与历史渊源
根据《中国戏曲曲艺词典》定义,凤阳花鼓是“以双条鼓、小镲为伴奏乐器,结合民歌小调与舞蹈动作的地方曲种”。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初期,《凤阳县志》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为充实帝乡人口,将江南富户迁至凤阳,移民以击鼓唱曲的方式沿途乞讨,逐渐形成“身背花鼓走四方”的表演形式。清代文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亦提到“凤阳妇女唱秧歌,击鼓以节”,印证其早期传播轨迹。
二、艺术形式与特征
凤阳花鼓的表演体系包含三大元素:
- 双条鼓技法:演员手持两根细长鼓槌击打腰间小鼓,通过“翻腕”“甩腕”等动作展现鼓点节奏,兼具技巧性与观赏性。
- 花鼓歌调:唱腔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代表曲目《凤阳歌》采用“宫调式”结构,歌词多反映民间生活,如“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等。
- 舞蹈叙事:表演者通过“颤步”“十字步”等步法,配合扇子、手绢等道具,演绎历史故事或生活场景。
三、文化价值与传承
2006年,凤阳花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Ⅴ-4),其保护单位“凤阳县文化馆”系统整理了《凤阳花鼓全集》等文献。现代传承中,代表性传承人孙凤城等人通过进校园、办传习所等方式推动活态传承,安徽省歌舞剧院亦将花鼓元素融入《徽班》等舞台剧,实现传统艺术的创新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凤阳花鼓是安徽省凤阳县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集曲艺、歌舞于一体,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一、起源与发展
- 历史背景:起源于明代初期(约14世纪),最初因淮河水患频繁,凤阳百姓为谋生而四处流浪,以击鼓卖唱乞讨。
- 艺术演变:从乞讨工具发展为成熟艺术形式,清代进入宫廷表演,20世纪50年代改革为“双条鼓”,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表演形式
- 道具与乐器:使用直径约3寸的小鼓和双条竹棍(“双条鼓”),配以小锣伴奏。
- 演出方式:早期由姑嫂二人合作,一人击鼓、一人敲锣,边舞边唱;现代多为单人手持双条鼓表演。
三、艺术特色
- 曲目内容:代表曲目包括《凤阳歌》《鲜花调》《王三姐赶集》等,唱词多反映民间疾苦与生活期盼。
- 结构特点:传统唱词每段27字,前两句各3字,后三句各7字,后缀13字锣鼓声,形成独特韵律。
四、文化意义
- 被誉为“东方芭蕾”,与花鼓灯、花鼓戏并称“凤阳三花”。
- 既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也承载了淮河流域人民的历史记忆与抗争精神。
如需了解更多细节,可参考权威来源如国家级非遗名录或地方文化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哀乐相生暗昏本管惨不忍言苍鹭残亡唱凯倡佯超异城市居民初犯楚狂士鹑纬刀过竹解电荷守恒定律顿消遁形发人深省飞米转刍告理根核工商银行挂鳞宏恺烜然敫然浃宙旌贲旌异楫子捐官抉目悬门痀偻俊明峻雅苛墨鳞游鲈江屡屡买山盲聋明本拈酒暖屋陪房浅谬三夫之言筲箕生忧圣运渗和摊底晚悟无穷武守仙骨纤毛峡湾心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