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草偃的意思、风行草偃的详细解释
风行草偃的解释
《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加草以风,无不仆者,犹民之化於上。”比喻庶民被德教感化而顺从君上。后以“风行草偃”比喻有声望者的言行影响世态俗情。《三国志·吴志·张紘传》“少府 孔融 等皆与亲善”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 紘 至,与在朝公卿及知旧述 策 材略絶异,平定三郡,风行草偃,加以忠敬款诚,乃心王室。” 宋 陈亮 《癸卯秋答朱元晦秘书熹书》:“世俗日浅,小小举措已足以震动一世,使秘书得展其所为,於今日断可以风行草偃。”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小引:“其出入者谓之邪説异端,谓之非圣无法,风行草偃,民遂移风。”亦作“ 风行草从 ”。《后汉书·郎顗传》:“故《周南》之德,《关雎》政本。本立道生,风行草从,澄其源者流清,溷其本者末浊。”
词语分解
- 风行的解释 ∶盛行,普遍流行。通常是短时期的习惯、用法或式样风行一时 ∶形容迅速雷厉风行详细解释.风吹。 北周 庾信 《贺新乐表》:“臣闻天地顺动,则雷出为豫;圣人成功,则风行有节。” 清 黄遵宪 《和锺西耘庶
- 草偃的解释 《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比喻在上者能以德化民, * 之向化,犹风吹草仆,相率从善。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明后御世,风向草偃,道洽化醇。” 唐 白居易 《
网络扩展解释
成语解释:风行草偃
一、基本释义
"风行草偃"字面指风吹过时草随之倒伏,比喻德政教化或权威力量能使人自然顺从。其核心内涵包含两方面:
- 德政感化:强调领导者以德治国时,百姓会如草随风般自愿归附(如《论语》中孔子对君子德行的比喻);
- 形势顺应:泛指强大影响力下,人们主动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如政策推行或社会趋势)。
二、结构分析
- 风行:风流动、传播,象征迅速而广泛的影响;
- 草偃:草倒伏,隐喻被感化或威慑后的服从状态。
三、成语出处
源自《论语·颜渊》中孔子与季康子的对话: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为君子的品德如风,百姓如草,风过草伏,强调以德服人而非暴力统治。
四、应用场景
- 政治治理:描述仁政或有效政策迅速获得民众支持;
- 教育文化:比喻优秀榜样对群体的潜移默化作用;
- 社会现象:反映大众在权威或潮流下的从众心理。
五、补充信息
- 近义词:上行下效、蔚然成风;
- 反义词:顽梗不化、我行我素;
- 示例:宋代陈亮曾以"风行草偃"形容政策推行的显著效果。
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典故或历史用例,可查阅《论语》原文或相关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风行草偃》这个词的意思是指风吹草动的样子,形容事物的变化或人事的起伏。
拆分部首和笔画:风(左边是风字的部首)行(和彳组成行字的部首)草(草字的部首是艹)偃(偏旁是人字的部首)。
来源:《风行草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笔记中的描写,描述自然风景或人事的变迁。
繁体:風行草偃
古时候汉字写法:风行草偃
例句:他的谈吐风行草偃,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组词:风行、草偃
近义词:风起浪涌、波澜壮阔
反义词:静止不动、稳如泰山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