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册封的意思、册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册封的解释

[confer titles of nobility on] 皇帝封授皇贵妃、贵妃、亲王等的典礼

详细解释

古代帝王以封爵授给皇贵妃、贵妃、亲王、亲王世子、藩国等。《清会典·礼部一·尚书侍郎职掌》:“册立皇后,大婚册迎,册封皇贵妃、贵妃、妃、嬪,均礼部侍郎奉节。” 清 李渔 《怜香伴·矢贞》:“下官自从赘了 石郎 为壻,代我册封 琉球 ,不但门楣得人,亦且桑榆有靠。” 曹禺 《王昭君》第五幕:“今天晋庙祭告祖先,特册封 昭君 公主为 宁胡阏氏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册封(cè fēng)是中国古代君主授予宗室、贵族、功臣爵位、封号或官职的一种正式礼仪制度,具有鲜明的政治象征意义和等级秩序内涵。其核心含义可解析如下:


一、字义溯源

  1. “册”:

    指古代用于记载诏命的竹简或玉简。《说文解字》释“册”为“符命也”,是帝王诏令的载体,象征权威性与合法性。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 “封”:

    本义为“培土植树以划定疆界”,引申为分封土地、授予爵位。《周礼·春官》载“凡封国,设其社稷之壝”,体现分封与领土管辖的关联。

    来源:郑玄注《周礼·春官·大宗伯》(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


二、制度内涵

册封制度贯穿周代至明清,包含以下核心要素:

  1. 主体与对象:

    帝王作为册封主体,对象涵盖皇子、后妃、异姓诸侯(如藩王)、少数民族首领(如吐蕃赞普)及附属国君主(如朝鲜国王)。

    来源: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 仪式与文书:

    需举行隆重典礼,由使臣宣读载有封号的“册文”,并授予印玺、冠服等信物。例如清代册封亲王需经“造册、宣册、授册”三礼。

    来源:《清史稿·礼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政治功能:

    通过确立君臣名分强化中央集权,如唐代册封回纥可汗时强调“永为藩屏”,以羁縻政策维系边疆稳定。

    来源: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三、文化延伸

  1. 宗法关联:

    册封与宗法制结合,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等级结构,如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来源: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收录于《观堂集林》)。

  2. 现代遗存:

    部分传统仪式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曲阜孔庙祭典仍保留册封衍圣公的礼制元素。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山东“祭孔大典”项目。


四、权威文献佐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册封”是中国古代君主授予皇族成员、功臣或藩属封爵的正式仪式,具有以下核心要点:

一、定义与仪式流程

册封是皇帝通过宣读册文(记载封爵内容的文书)并授予印玺,正式确认受封者地位的过程。这一仪式适用于皇贵妃、亲王、异姓王、后妃等群体,象征权力与地位的合法化。

二、历史发展与对象

  1. 起源:可追溯至殷商时期,西周时形成完善的五爵制度(注:此网页权威性较低,需谨慎参考)。
  2. 对象扩展:除皇族外,还包括功臣、藩属及少数民族首领(如清代土司)。

三、清代册封的特殊性

清代对不同身份使用不同材质的册:

四、使用场景与文学实例

五、意义与影响

册封不仅是荣誉表彰,更是巩固皇权、维系宗法制度的重要手段,通过仪式强化君臣关系与等级秩序。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清会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案列百口碧緑壁延不经意蚕簇朝东暮西传劳吹喇叭淡冶大生打主意洞溢断肠发家致业泛轴废立飞鱼族封公纷帨负痛戆愚缟武贡职雊雉升鼎观者如云姑妈古茂黑潭合噪汇刻见事礁滩金佩九伐皲皴琚瑀鍊达泠人麟跱琭簌迷闷冥工铭刻悯凶磨拖谋无遗策脑学奴书评论员钳口不言千品亲生亲婣尚好赦肺侯死而后已私豵献豜速狱小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