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封條的意思、封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封條的解釋

[strip of paper used for sealing] 封閉門戶或器物的蓋了章的紙條

詳細解釋

粘貼在門戶或器物上的字條,表示封閉、封存或沒收,以防私自開啟和動用。《平妖傳》第七回:“把佛堂前門鎖斷,貼下兩層封條。”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附記編行堂集事》:“觀察詢所藏何物。僧曰:‘自 康熙 年間至今,本寺更一住持,即加一封條,所藏何物實未悉。’” 陳祖芬 《祖國高于一切》:“家被無理查封了。家具、地毯、車庫,一切都貼上了封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封條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法律效力和行政功能的文書憑證。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封條指"封閉門戶或器物時粘貼的紙條,上面注明封閉日期并加蓋印章"(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從法律實踐角度,《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八條明确規定,行政機關實施查封、扣押時應當制作封條,該憑證需載明查封扣押期限及行政機關信息(來源:中國政府網行政法規庫)。

在傳統司法應用中,《大清律例·刑律》記載,封條需用棉紙加印官防,橫貼于被查封物的接縫處,以防止私自啟封(來源:中華書局《曆代刑法志》)。現代漢語語料庫顯示,該詞在司法文書中使用頻率達0.73‰,常見于財産保全、證據固定等法律場景(來源:北京語言大學BCC語料庫)。

《辭海》(第七版)補充釋義指出,封條作為信用憑證始見于宋代"封樁庫"制度,當時采用特制桑皮紙并押蓋騎縫章,這種防僞技術沿用至今(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式規定》第一百一十二條,非法損毀封條可構成"妨礙公務罪",這體現了其法律文書的嚴肅性(來源:公安部法律法規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封條是指封閉門戶或器物時使用的蓋有印章的紙條,通常注明封閉日期及執行機構,具有法律或管理效力。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封條是粘貼在門戶、器物上的紙質标識,需加蓋印章并标注封閉時間,常見于執法、查封等場景。例如《儒林外史》中提到的“翰林院封條”即為此類應用。

  2. 核心功能

    • 公示作用:表明封閉狀态,記錄封閉時間與責任方。
    • 法律效力:破壞封條屬違法行為,僅原查封部門有權啟封。
    • 象征意義:雖無法物理防盜,但通過法律約束維護封閉權威性。
  3. 曆史與文化延伸
    古代封條用途廣泛,官府查抄財産、婚嫁祭祀等場合均會使用,兼具儀式感與禁忌警示功能。道教符咒等變種形式也體現了封條文化的多樣性。

  4. 現代應用場景
    包括法院查封證物、質檢部門封存問題産品、宗教場所維護肅靜等。例如劣質棉查封案例中,封條直接關聯執法程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法律條款,可參考權威司法文件或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處先生安地剝脫徧誡比諷必需不相為謀詫歎車鎋齒發傳統文化吹花嚼蕊垂花門從動倒社達意殿帥地雷戰丁母憂斷遣幹和怪石孤詣寒灰泓澈貨場澆訛徼能嘉貞驚灘就位齎志郡寮穅粃看家戲曠絕了岸兩荊令君瞞落昧死以聞門鬥免費生偏昵丕功巧不可階绮船期集泉石牲禮史文書背水際數奇不遇司法局踢磬外部矛盾崴魁微寒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