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俸食的意思、俸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俸食的解释

指俸禄和食料。《新唐书·食货志五》:“﹝ 开元 ﹞二十四年,令百官防閤、庶僕俸食杂用以月给之,总称月俸。”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福建 每岁存留俸食银二十一万七百五十六两六钱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俸食是古代官吏俸禄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指官员按品级获得的粮食供给。该词汇由“俸”与“食”复合构成,“俸”即薪给,“食”则强调以实物形式发放的日常供给。

从制度层面分析,俸食最初见于秦汉时期的“秩石制”,《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县令秩千石至六百石,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其中“秩”即包含俸食标准。唐代《通典·职官典》进一步细化:“诸州上县丞,从八品下,岁给禄米六十七石”,表明俸食与品级严格挂钩。

文献学视角中,《说文解字注》释“俸”为“禄也”,清代段玉裁补充“古者禄以田,俸以粟”,揭示俸食的本质是实物薪酬。在具体实施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俸禄制度史》指出,汉代俸食包含粟、麦、稻等主粮,高级官员还可获得“厨食”等附加供给。

该制度演变至明清时期发生货币化转型,但《明会典》仍保留“本色俸”条目,规定“正一品岁支米一千四十四石”,显示俸食作为传统官制元素的历史延续性。故宫博物院藏万历年间《给俸册》实物档案,则为俸食制度提供了确凿的实物佐证。

网络扩展解释

俸食是古代官员待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俸食指官员的俸禄和食料,包含货币收入与实物供给两部分()。该词由「俸」和「食」组成,其中:

二、历史出处

  1. 唐代制度: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将俸禄、防閤(侍卫)、庶仆(杂役)等费用合并发放,统称月俸()
  2. 清代记载:刘献廷《广阳杂记》提到福建每年存留俸食银达二十万两规模()

三、演变特点 • 实物货币化:早期以粟米布帛为主,唐代开始出现货币化趋势 • 包含范围广:除基本薪俸外,涵盖侍卫、仆役等行政开支() • 地域差异:清代地方财政中会专项留存俸食银()

四、应用示例 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四回记载,孟尝君因「俸食不足」向封地薛邑借贷(),说明该词可指代官员整体收入体系。

别人正在浏览...

冰销潺潺溶溶唱诗长制称誉螭头舫船员胆丧魂消斗色督看蠹折奋起直追负谤根秆孤丁孤稺晧晧横躺竖卧洪圣镬灶解化襟腑继天立极九雇锒铛老公祖冷竹庐山慢诞麻醉品米象磨不开扭亏增盈女婿盘蛇叵测蒲室旗竿青镂情孽羣属热烘烘软槃擅兵诗奁石趾市子输籍法死求白赖送声台宦泰阶通借帷门帷幕不修未因无肠可断鲜发向附险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