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借的意思、通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借的解释

(1).互相借用。《三国志·蜀志·许慈传》:“书籍有无,不相通借。” 宋 叶适 《上宁宗皇帝札子二》:“向者团簇大军钱数多,总司所取不尽,可以通借。”

(2).犹通假。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释詁》所陈,三十餘言,总持一义,虽多同声通借,而本字亦不少矣。”参见“ 通假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通借”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1. 互相借用
    指物品或资源的互通有无。例如《三国志·蜀志·许慈传》中提到“书籍有无,不相通借”,说明古代学者因学术资源有限而互相借阅书籍。宋代叶适在奏札中也提到钱粮的互相调配:“总司所取不尽,可以通借”。

  2. 通假(通假字)
    作为文字学术语,“通借”等同于“通假”,指古汉语中因音同或音近而借用其他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例如章炳麟在《文学说例》中分析:“若《释诂》所陈,三十馀言……虽多同声通借,而本字亦不少矣”。现代语言学通常称此类现象为“通假字”。


补充说明:

网络扩展解释二

通借(tōng jiè)是一个汉字词语,由“通”和“借”两个字组成。 - 部首和笔画:通借的部首分别是“辶”和“贝”,其中,“辶”是“辵”的异体字,表示边走的意思;贝部表示贝壳、财富。根据部首和笔画,可以得出通借的基本解释。 - 来源:通借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字的演变和衍生。其中,“通”指的是财务状况的疏通,即债务问题的解决;“借”则表示借贷行为。通借的本义即为疏通借贷关系,彼此调整财务状况。 - 繁体:在繁体字中,通借的写法并没有变化。 -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中,通借的写法与现代相比略有不同。通借的古代写法更加简洁,整体结构相对较小。此外,古代写法中的笔画设计也更加精致,呈现出古风雅致的美感。 - 例句:他们通过通借解决了财务困难。这句话意味着他们通过调整债务关系,解决了自己的财务问题。 - 组词:通借作为一个词语,本身已经是由“通”和“借”组成了。因此,通借没有特定的组词形式。 - 近义词:调借。调借和通借意义相近,都表示调整借贷关系,解决财务问题。 - 反义词:要借。要借与通借的意思相反,表示向他人借钱或债务越来越重。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