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借的意思、通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借的解释

(1).互相借用。《三国志·蜀志·许慈传》:“书籍有无,不相通借。” 宋 叶适 《上宁宗皇帝札子二》:“向者团簇大军钱数多,总司所取不尽,可以通借。”

(2).犹通假。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释詁》所陈,三十餘言,总持一义,虽多同声通借,而本字亦不少矣。”参见“ 通假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借是汉语文字学中的专业术语,指古代文献中文字使用的两种特殊现象: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合称。二者均涉及字形与字义的非常规对应关系,是解读古籍的关键概念。以下从学术角度分述其含义:


一、通假字

指古人书写时,因音同或音近而临时借用其他字形替代本字的现象。其核心特点是:

  1. 本有其字:存在表示该词义的正字(本字),但书写者未使用。
  2. 音近替代:借字与本字需读音相同或相近(如上古音系)。
  3. 临时性:属用字习惯,非固定造字规则。

    例:


二、假借字

指因语言中某些词无对应字形,故借用同音字表示新义的造字法。其本质为:

  1. 本无其字:被借字原义与新义无关,但因音同被赋予新职能。
  2. 约定俗成:长期使用后成为固定用法,甚至取代原义。
  3. 六书之一:属汉字传统造字理论“六书”中的假借。

    例:


三、学术辨析与价值

通借现象反映了汉语形、音、义关系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通假字论述
  2.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假借机制分析
  3.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通假”“假借”词条释义

(注:因平台限制未添加外链,以上文献为学界权威来源,可检索出版社官网或学术数据库获取详情。)

网络扩展解释

“通借”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1. 互相借用
    指物品或资源的互通有无。例如《三国志·蜀志·许慈传》中提到“书籍有无,不相通借”,说明古代学者因学术资源有限而互相借阅书籍。宋代叶适在奏札中也提到钱粮的互相调配:“总司所取不尽,可以通借”。

  2. 通假(通假字)
    作为文字学术语,“通借”等同于“通假”,指古汉语中因音同或音近而借用其他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例如章炳麟在《文学说例》中分析:“若《释诂》所陈,三十馀言……虽多同声通借,而本字亦不少矣”。现代语言学通常称此类现象为“通假字”。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白金汉宫北侬辩晳碧磴超群出众车垫沉思默想赤疫齿育吃租锄禾窞处大献颠堕笃思風勸缝子甘醪管雇孤独骨立孤掌寒梭好端端搛菜翦疆撩蹶子龙胤厖杂满园春鼙角劈棱简铺衍潜身轻虑亲离衆叛衽服骚徼烧心壶生辟失地时壶书痴束手缚脚曙天书囿四不相缌亲松牀韬弦艇板歪点子五诫相克现象闲迳显祖扬宗骁名销停邪遁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