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盛美的典礼。 晋 潘尼 《释奠颂》:“穆穆焉,邕邕焉,真先王之徽典,不刊之美业,允不可替已。”
(2).美好的典常。语出《书·舜典》:“慎徽五典。” 孔 传:“徽,美也;五典,五常之教。” 唐 杜甫 《朝献太清宫赋》:“惟累圣之徽典,恭淑慎以允缉。” 清 徐作肃 《侯氏旅谱题词》:“呜呼,徽典!亲族之训著於《书》,《行苇》之诗作於 周公 。古之圣人,凡以为教化之大者,固人人知也。”
(3).美好的典章。《宋书·礼志四》:“正名存义,有国之徽典;臣子一例,史传之明文。”
“徽典”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其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语境。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分析:
盛美的典礼
指庄重而盛大的礼仪活动,常用于描述古代重要的祭祀或庆典。例如,晋代潘尼《释奠颂》中提及“真先王之徽典”,即赞美先王留下的隆重仪式。
美好的典常
源自《尚书·舜典》的“慎徽五典”,孔安国注解为“徽,美也;五典,五常之教”,指符合道德规范的传统准则。唐代杜甫《朝献太清宫赋》中“惟累圣之徽典”也体现了这一含义。
美好的典章
泛指官方制定的优秀制度或文献,如《宋书·礼志四》提到“正名存义,有国之徽典”,强调典章制度的重要性。
“徽典”的核心意义围绕礼仪、道德、制度展开,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其指向。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尚书》《宋书》等古籍或权威辞书。
《徽典》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徽章或者徽记。
《徽典》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徽(部首:彳,笔画:3)和典(部首:八,笔画:8)。
《徽典》这个词形成于古代汉语演变过程中。它的意义最早是用来指代表示身份、地位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徽章或者徽记逐渐成为一种符号,用以区分个人、组织或团体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中的标志使用习俗。
在繁体字中,《徽典》的写法为「徽典」。
古代汉字写法中,「徽典」的字形与现代写法有所不同。在古代,「徽典」用的是扁圆形的笔画和连接的线条,字形更加古朴。
1. 他佩戴着胸前的徽典,标志着他是团队的领导者。
2. 学校给学生们发放了徽典,以表彰他们在运动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
与《徽典》相关的组词有:徽章、徽记、徽号。
与《徽典》近义的词语有:标记、勋章、证章。
与《徽典》反义的词语有:匿名、无记。
隘薄暴明悲慽髀髋才业彩釉策马柴桌赤鴈麤快村駡大坰之惭點黛帝门东维斗牛服对针敦害凡使高古肱髀贯渠官所桂旗瞽旷酣然入梦寒山和木黄茅秋貛貛驩叫檟楚角黍嗟虖决志卡癶裆看庄括羽累罚怜下緑沈盟心木蜜镊白踥蹀轻歌慢舞青铜时代栖讬欺侮虱症衰谬死缓丝绣惕慄驮脚汪浪温八叉香火社衔尾相随嚣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