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记的意思、疏记的详细解释
疏记的解释
(1).分条记载。《史记·匈奴列传》:“於是 説 教单于左右疏记,以计课其人众畜物。”
(2).犹记叙。 鲁迅 《书信集·致蔡元培》:“今若令作平常疏记论述文字,当亦能堪。”
词语分解
- 疏的解释 疏 ū 去掉阻塞使通畅:疏导。疏通。疏浚。疏解(?)。 分散:疏散。仗义疏财。 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与“密”相对:疏密。疏松。疏朗。疏旷。疏阔。疏落(?)。稀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不亲密,关系远
- 记的解释 记 (記) ì 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记忆。记取。记性。博闻强记。 把事物写下来:记录。记功。记者。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字:游记。日记。大事记。 符号,标识(?):印记。标记。记号。 古时的一种公文:奏
专业解析
“疏记”的汉语词典释义详解
“疏记”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古籍和特定语境中仍可见。其含义根据上下文有所不同,主要可作动词和名词解:
一、动词义:分条记录;记述
指对事物或言论进行分门别类、条理清晰的记录或叙述。
- 例证: 《史记·匈奴列传》载:“(中行)说曰:‘……何者?欲以疏记也。’”此处指中行说分条记录汉使言论以作应对准备。(来源: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 例证: 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言:“疏记注录,无虚日焉。”意为分条记录注释,没有一天空闲。(来源:章学诚《文史通义》,中华书局标点本)
二、名词义:分条记录的文书;奏章;笔记
指记录下来的分条陈述的文字,可指下级向上级提交的文书(如奏章),也可指个人记录要点的笔记。
- 例证: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周政》六篇,《周法》九篇,《河间周制》十八篇”,班固自注:“似河间献王所述也。”后世学者认为这些可能是河间献王刘德或其门客对周代制度的“疏记”(即分条记述的文本)。(来源:班固《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例证: 清代学者常将读书心得或考证札记称为“疏记”,如王念孙有《读书杂志》,其中包含大量对古籍的校勘疏记。(来源:王念孙《读书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三、词义辨析与近义词
- “疏” 本义为疏通、分条陈述(如“奏疏”、“注疏”)。
- “记” 指记录、记载。
- “疏记” 结合二者,强调分条缕析地进行记录或所记录的分条文本。
- 近义词: 记录、记述、札记、笔记、奏疏(特指上奏文书时)。
网络扩展解释
“疏记”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根据语境具体分析,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一、分条记载
指以条理化的方式记录内容。例如《史记·匈奴列传》中提到“教单于左右疏记,以计课其人众畜物”,即通过分条记录人口和牲畜数量进行管理。这种用法强调记录的条理性和系统性。
二、记叙
泛指一般的叙述或论述。如鲁迅在书信中提及“平常疏记论述文字”,即指普通的记叙性文章。此处更侧重于文字的表达功能。
补充说明
- 字义分解:
- 疏:包含“分条”(如疏通、疏理)和“疏忽”两层含义;
- 记:指记录、记忆。
- 注意误区:部分资料将“疏记”解释为“疏忽大意”(如),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误传。建议优先采用前两种释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史记》原文或鲁迅相关书信集。
别人正在浏览...
挨肩叠足白羶报忧把搔变色易容布料恻念唱赚廛野承藉成心迟莫大弄怛惋刁棍扼臂啮指恶作藩翰废轶附假旮旯儿亥有二首六身泓洄黄零草阛闬熸灰鸡卜借徵禨鬼巨猾开篇矻愧勗困污类分敛葬历命醽渌梨云闹竹竿跷脚敲棋惬心齐限驱迮软琅珰软檐桑妇上闻圣帝明王耍趣思悟蒜气天文院罻罗围堰我丈无线电通信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