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衣浅带的意思、逢衣浅带的详细解释
逢衣浅带的解释
古时儒者所服的一种服饰。宽袖腰束大带。《荀子·儒效》:“逢衣浅带,解果其冠。” 唐 独孤及 《冬夜裴员外薛侍御置酒宴集序》:“贤豪毕会,升降有序,逢衣浅带,十有五人。”
词语分解
- 逢衣的解释 一种袖子宽大的衣服,古代儒者所穿。《列子·黄帝》:“汝逢衣徒也,亦何知问是乎?” 杨伯峻 集释引 孙诒让 曰:“逢衣即礼经侈袂之衣。《周礼·司服》 郑 注云:士之衣袂皆二尺二寸而属幅,其袪尺二寸,大夫
- 带的解释 带 (帶) à 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条物:带子。皮带。领带。一衣带水。 像带子的长条物:带钢。带鱼。声带。 车轮胎:车带。外带。 区域:地带。温带。 佩戴,披挂:带孝。带剑。 随身拿着:携带。带挈。
专业解析
“逢衣浅带”是汉语中形容古代儒者典型服饰特征的固定表述,出自《荀子·儒效》:“逢衣浅带,解果其冠。”该词由两部分组成:
-
字义解析
- 逢衣:指宽大且衣襟交叠的袍服。“逢”通“缝”,强调衣襟重叠的制式,象征儒者庄重之态。
- 浅带:指束腰的带子系得较松,带身位置偏上,与“深带”(紧束腰身)形成对比,体现儒者不拘于形、崇尚舒朗的风度。
-
文化内涵
此词通过服饰特点代指儒生群体,如《荀子·儒效》以“逢衣浅带”描述儒者形象,暗含对其礼仪规范与思想特质的概括。后世文献如《汉书·隽不疑传》沿用该词,进一步强化其与儒学传统的关联性。
-
权威参考
- 《汉语大词典》释为“宽袖衣、阔腰带,古代儒者装束”(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
- 《荀子》原文可在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官网(ctext.org)查阅。
该词既反映古代服饰制度,也承载儒家文化符号,是研究传统礼仪与思想史的重要语料。
网络扩展解释
逢衣浅带是古代汉语成语,指儒者的典型服饰,现多用于代指文人学者。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指宽大的衣袖和宽松的衣带,是古代儒者的服饰特征。
- 象征意义:借指遵循儒家礼仪的读书人,或泛指文人群体。
出处与典故
- 最早文献:出自《荀子·儒效》,原文为"逢衣浅带,解果其冠",描述儒者的衣着特征。
- 历史用例:唐代独孤及在《冬夜裴员外薛侍御置酒宴集序》中写道"贤豪毕会,逢衣浅带,十有五人",指宴会上聚集的文人雅士。
词义解析
- 逢衣:宽大下垂的衣袖,体现儒者从容庄重的仪态。
- 浅带:指束腰的大带较宽松,与"深带"(紧束)相对,象征儒者的洒脱风范。
用法与结构
- 语法功能:作宾语,如"贤豪毕会,逢衣浅带"。
- 成语结构:联合式("逢衣"与"浅带"并列)。
- 感情色彩:中性,无褒贬倾向。
近义词与关联
- 缝衣浅带:异写形式,意义相同。
- 宽袍大袖:现代类似表达,但更侧重服饰形态。
此成语在现代使用较少,多出现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借代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哀痛白首之心搬唱背厅边州蹩气蔽野拨嘴撩牙巉立槎头缩颈鯿城角沉思默想川岫大名鼎鼎刀耕火耨大秦寺登举调讥垓下歌公绪灌澡豪吹画藳箭竿讲闻蛟浪级别结驷禁蘌考迹懒拙嬾拙忙祥骂题美咏迷留迷涂知反内因旁辟瓶竭罍耻频年辟杀前厅罄心却扇伤风败俗饰乐书画水数制诵习宿弊缩聚抬杠堂前堂燕土怪诿责显黜县楣仙坛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