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衣浅带的意思、逢衣浅带的详细解释
逢衣浅带的解释
古时儒者所服的一种服饰。宽袖腰束大带。《荀子·儒效》:“逢衣浅带,解果其冠。” 唐 独孤及 《冬夜裴员外薛侍御置酒宴集序》:“贤豪毕会,升降有序,逢衣浅带,十有五人。”
词语分解
- 逢衣的解释 一种袖子宽大的衣服,古代儒者所穿。《列子·黄帝》:“汝逢衣徒也,亦何知问是乎?” 杨伯峻 集释引 孙诒让 曰:“逢衣即礼经侈袂之衣。《周礼·司服》 郑 注云:士之衣袂皆二尺二寸而属幅,其袪尺二寸,大夫
- 带的解释 带 (帶) à 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条物:带子。皮带。领带。一衣带水。 像带子的长条物:带钢。带鱼。声带。 车轮胎:车带。外带。 区域:地带。温带。 佩戴,披挂:带孝。带剑。 随身拿着:携带。带挈。
网络扩展解释
逢衣浅带是古代汉语成语,指儒者的典型服饰,现多用于代指文人学者。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指宽大的衣袖和宽松的衣带,是古代儒者的服饰特征。
- 象征意义:借指遵循儒家礼仪的读书人,或泛指文人群体。
出处与典故
- 最早文献:出自《荀子·儒效》,原文为"逢衣浅带,解果其冠",描述儒者的衣着特征。
- 历史用例:唐代独孤及在《冬夜裴员外薛侍御置酒宴集序》中写道"贤豪毕会,逢衣浅带,十有五人",指宴会上聚集的文人雅士。
词义解析
- 逢衣:宽大下垂的衣袖,体现儒者从容庄重的仪态。
- 浅带:指束腰的大带较宽松,与"深带"(紧束)相对,象征儒者的洒脱风范。
用法与结构
- 语法功能:作宾语,如"贤豪毕会,逢衣浅带"。
- 成语结构:联合式("逢衣"与"浅带"并列)。
- 感情色彩:中性,无褒贬倾向。
近义词与关联
- 缝衣浅带:异写形式,意义相同。
- 宽袍大袖:现代类似表达,但更侧重服饰形态。
此成语在现代使用较少,多出现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借代含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逢衣浅带》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衣物的颜色或图案浅淡而带有状,即指衣物的颜色或图案不是非常鲜艳,而是比较柔和、浅淡,带有一些花纹或图案。
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 部首:衣首部
- 笔画:总共12画
《逢衣浅带》这个词的来源比较难以追溯,目前尚无确切的渊源资料能够证明其起源。
《逢衣浅带》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逢衣浅带》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差异,但整体结构和字义相同,在现代规范化的汉字书写中,我们使用的写法是现代化的。
以下是《逢衣浅带》的例句:
- 她穿着一件逢衣浅带的旗袍,显得优雅端庄。
- 这幅画上的花鸟图案逢衣浅带,给人一种宁静的美感。
《逢衣浅带》的组词:逢衣、浅带。
与《逢衣浅带》相关的近义词:颜色淡、浅色。
与《逢衣浅带》相反的反义词:颜色鲜艳、亮丽。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