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洞蛮的意思、洞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洞蛮的解释

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南中洞蛮作乱。” 清 李渔 《风筝误·梦骇》:“今日圣主临轩策士,出的题目是问洞蛮犯顺该抚该勦的机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洞蛮"是汉语历史文献中用于指代中国南方山地少数民族的复合词。该词由"洞"和"蛮"两个古语构成:

一、词源解析 "洞"在《说文解字》中本指水流穿穴,后引申为南方山区的聚居单位,唐代《通典》记载岭南地区"五岭之南,人杂夷獠,皆以洞名"。"蛮"则是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源自《尚书·禹贡》"三百里蛮"的记载,特指未归王化的族群。

二、历史演变 宋代《太平寰宇记》将"洞蛮"明确作为行政单位,指代广西、贵州等地以峒为组织单位的少数民族。元代《文献通考》记载"诸洞蛮夷,各置长官司",表明该词已具官方文书用语特征。

三、使用语境 在明清方志中,"洞蛮"多用于描述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社会组织形态,如嘉靖《贵州通志》载"诸洞蛮皆依山为寨,聚族而居"。该词在现代民族学研究中已逐渐被"峒人""侗族"等规范称谓替代。

四、现代认知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大辞典》,"洞蛮"属于历史地理学术语,使用时需注意其产生的特定历史语境。当代学术著作多采用"峒人群体"等中性表述,体现民族平等原则。

网络扩展解释

“洞蛮”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语言演变来理解:

一、作为历史蔑称

  1. 基本定义
    指古代中原汉人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常见于汉文史籍。例如《古今小说》提到“南中洞蛮作乱”,清代李渔作品中也用此词描述南方族群。

  2. 词源与背景

    • “洞”指代南方土著族群依山洞而居的聚落形态,“蛮”则含贬义,暗指未开化。
    • 唐代文献已出现相关记载,如《新唐书》描述“朱兰洞蛮”叛乱,明代史书称“溪洞蛮獠杂处,其人不知礼仪”。
  3. 社会文化内涵
    该词反映了中原文化的优越视角,将南方族群视为“原始”“野蛮”,与汉族的礼仪规范形成对比。


二、作为成语的争议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成语,形容“行为粗野、缺乏修养的人”。但这一用法缺乏古籍直接佐证,可能是基于字面义的引申,需谨慎使用以避免歧义。


三、延伸说明

注意:现代使用中需注意该词的历史贬义色彩,避免对少数民族造成冒犯。

别人正在浏览...

骜侮百折不屈鸨合别封避走伯通庑弛解赤瓦不剌海绌臣鹾茵稻粱动脑子顿迟方刚婓婓氛坱分资光岳瓜皮搭李树还世酣红翬翟糊涂账噭噪借款嗟食讦以为直井管拘墟靖康之变计穷势迫九筮拒闉开基立业空华灵狷林下风气蜜丸牡钥内机袍带蓬门生辉盆汤恰中要害奇耻大辱轻狡轻耎青石侵恣瘸子日家三权森散射像止啼姼姼四韵诗俗媚塘埝桃实图头段忘年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