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董狐笔的意思、董狐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董狐笔的解释

指 春秋 时 晋 国史官 董狐 在史策上直书 晋 卿 赵盾 弑其君的事。后用以称直笔记事、无所忌讳的笔法为“董狐笔”。《左传·宣公二年》:“乙丑, 赵穿 杀 灵公 於 桃园 。 宣子 未出山而復。大史书曰‘ 赵盾 弑其君’,以示於朝。 宣子 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孔子 曰:‘ 董狐 ,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唐 杜甫 《写怀》诗之二:“祸首 燧人氏 ,厉阶 董狐 笔。” 宋 文天祥 《指南后录·正气歌》:“在 齐 太史简,在 晋 董狐 笔。” 清 钱谦益 《恭闻泰昌皇帝升遐涂次感泣赋挽词》之三:“盈朝 董狐 笔,执简欲何施?”亦省作“ 董笔 ”。《剪灯馀话·长安夜行录》:“愿挥 董 笔祛疑惑,聊为 陈 人洗愧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董狐笔是汉语中用以赞誉史官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精神的历史典故,源自春秋时期晋国史官董狐的事迹。据《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昏庸无道,大臣赵盾多次劝谏未果,后晋灵公遭赵盾族人赵穿杀害。董狐作为史官,以“赵盾弑其君”直书此事,认为赵盾身为执政大臣未惩凶问责,应承担主要责任。这一记载成为古代史官坚守实录原则的典范。

从语义学角度分析,“董狐笔”可拆解为“董狐”与“笔”两部分,前者指代人物,后者象征书写行为,整体构成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称颂据实记载的史笔或史官刚正不阿的精神”,强调其核心价值在于不畏强权、忠于史实的职业操守。

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在《史通·直书》中评价:“董狐之书法不隐,宜其起予。”印证了该典故在史学传统中的标杆地位。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亦以“董狐笔”自勉,体现其对史官精神谱系的传承。

现代学者黄永年指出,“董狐笔”的文化内涵已超越史学范畴,成为中华文化中追求真理、坚守正义的精神符号(《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研究》)。该词常见于褒扬性语境,如文天祥《正气歌》名句“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即以并列结构强化其象征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董狐笔”是一个源自历史事件的成语,指史官不畏强权、秉笔直书的公正精神。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历史出处
    该词出自《左传·宣公二年》记载的春秋时期事件:晋灵公昏庸无道,大臣赵盾多次劝谏未果,后赵盾的族弟赵穿杀死晋灵公。史官董狐在史书中记载“赵盾弑其君”,认为赵盾身为正卿,未追责凶手,等同于主谋。赵盾辩解,但董狐坚持“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2. 核心含义
    董狐作为史官,不惧权贵,以“直笔”如实记录历史,即使面对赵盾的质问也坚持原则。孔子评价:“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后遂以“董狐笔”代指公正、客观、不避讳真相的史家精神。

  3. 后世引用
    宋代文天祥在《正气歌》中以“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赞扬这种精神,成为士大夫气节的象征。该词也引申为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写作态度,常用于文学或历史评论。

董狐笔的核心是史官对真相的坚守,强调记录者应摒弃个人利害,追求客观真实。这一典故至今仍被用来倡导责任与良知。

别人正在浏览...

阿茶鲅鲅毕雨箕风部单蝉翼法馋脂赤书纯质大疮登带斗攒碓投饿鬼凤词風牛馬不相及浮厉府帖干历构词股肱郡诡士海沸江翻鸿经黄姑蕈回睠火厝蹇曳洁整迳庭禁阻挤臧军报鞠育离逖琭琭啰里啰唆螟蛾名利场貉道暮磬拿错浓装艳抹喷勃贫虚栖居轻霄仁德弱冠声影适以相成收齿司卫松丸棠树通侻童贞土石方无定着乡时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