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鏜鞳 ”。1.钟鼓声。 隋 江总 《横吹曲》:“鏜鎝《渔阳掺》,怨抑胡笳断。” 唐 白居易 《敢谏鼓赋》:“音鏘鏘以鏜鞳,响容与以徘徊。” 宋 司马光 《迂书·言戒》:“夫鐘鼓叩之然后鸣,鏗訇鏜鎝,人不以为异也。” 唐 徐浩 《谒禹庙》诗:“不復闻 夏 乐,唯餘奏 楚 幽。婆娑非舞羽,鏜鎝异鸣球。”
(2).形容波涛或水浪拍击物体的声响。 宋 苏轼 《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鎝之声。” 宋 范成大 《烟江迭嶂》诗:“水空发声夜鏜鞳,中有晴江烟嶂迭。”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过 焦山 正 江 水瀰漫时,僧人指示瘞鹤铭处,惟从波涛鏜鞳中想像之,实无所见也。”
“镗锝”是一个拟声词,主要用于形容两种声音:
钟鼓声
指古代钟、鼓等乐器发出的铿锵之声。例如:
波涛或水浪声
形容水流冲击物体时发出的声响。如宋代苏轼《石钟山记》记载:“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鎝之声。”
需注意“镗”单独使用时可能指古代长柄兵器(形似三股叉,盛行于明代),但“镗锝”组合无此含义,仅为拟声用法。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该词,常见于古典诗文中的声景描写。
《镗锝》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刻痕”或“雕刻”的意思。
《镗锝》是由部首“金”和“工”组成,共计15个笔画。
《镗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雕刻工艺,常用于刻刀和刻印的制作。它的繁体字为「鏜鍍」。
在古时候,镗锝的写法略有不同。它的古体写法是「羊囚刂戈」,其中「羊」是象形字,表示了雕刻工具的形状;「囚」表示被限制的样子,暗示了雕刻技艺的特殊性;「刂」是刀的意思;而「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引申为工具的意思。
1. 他利用镗锝技艺,把那块木头雕刻成了一尊精美的雕像。
2. 这幅画上有着各种细腻的镗锝,展示了艺术家的精湛技艺。
镗锝没有可以与之组合的固定词组,但可以和其他形容词、名词进行组合,以形成新的意义。例如:巧妙的镗锝、精工细镗锝等。
近义词:雕刻、刻痕、刻印。
反义词:平整、光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