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庄子·列御寇》:“ 朱泙漫 学屠龙於 支离益 ,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后因以指高超的技艺或高超而无用的技艺。 唐 卢照邻 《释疾文》:“既而屠龙适就,刻鵠初成。” 唐 张怀瓘 《书估》:“声闻虽美,功业未遒,空有望於屠龙,竟难成於画虎。” 宋 司马光 《遣兴》诗:“待兔谋真拙,屠龙艺亦虚。” 廖仲恺 《一剪梅·题五层楼图》词:“兴亡閲遍古今同,文只雕虫,技只屠龙。”
(2).比喻跟强敌作英勇斗争。 柳亚子 《有怀章太炎邹威丹两先生狱中》诗:“泣麟悲凤佯狂客,搏虎屠龙革命军。” 叶6*剑6*英 《远望》诗:“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屠龙汉语 快速查询。
“屠龙”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层面解析:
源自《庄子·列御寇》的寓言故事:朱泙漫耗尽家财学习屠龙术,三年后技艺学成,却因世间无龙可屠而无用武之地。此典故引申出两层核心含义:
历代文人赋予其更丰富意象:
在当代语境中,常被赋予挑战权威或克服巨大困难的积极意义,例如:
围棋术语中,“屠龙”指对战中大规模歼灭敌方棋子,属于特定场景下的引申义。
注:不同语境下“屠龙”存在褒贬差异,需结合具体文本解读其情感色彩。
《屠龙》这个词源自中国的古代神话故事,意思是指杀死巨龙。
《屠龙》这个词可以拆分为“尸”、“龍”,其中“尸”是属于“籀”部首,表示尸体;“龍”是属于“彐”部首,代表着龙。它的笔画数分别为“3”、“16”。
《屠龙》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山海经》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神仙封神时屠杀恶龙的传说。此后,《屠龙》一词就被用来指代英雄勇敢地战胜强大势力或克服困难的行为。
《屠龍》是《屠龙》的繁体字形式。
在古代汉字中,写作《屠》的形式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比如,在甲骨文中,它的形状更加象征操持武器的手。在金文和篆书中,它的线条笔画更加简洁,与现代写法有所不同。
他英勇地屠龙,保护了村庄的安全。
屠龙者、屠龙刀、屠龙英雄
杀龙、斩龙
救龙、护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