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妙繁密。 明 张居正 《种莲子戊午稿序》:“何篇什之鉅盛,而文采之工縟乎?”
“工缛”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但核心可归纳为“精妙繁密”,多用于形容文采、工艺等事物的精细与复杂。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工缛由“工”与“缛”组合而成。其中,“工”指细致、精巧,“缛”指繁复、华丽,组合后强调事物兼具精妙与繁密的特性。
文献引用
该词可见于明代张居正《种莲子戊午稿序》中的用例:“何篇什之钜盛,而文采之工缛乎?”此处以“工缛”形容诗文文采的细腻丰富,体现其精妙且繁复的特点。
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文学或艺术领域,如描述文章辞藻华丽、结构繁复,或工艺品的精细雕琢。例如:“这件玉雕的纹饰工缛,足见匠人心力。”
注意辨析
部分网络解释(如)提到“工缛”形容“工作繁忙”,但此释义缺乏古籍或权威文献支持,可能是对字面的误读或混淆了其他词汇(如“工于”或“缛节”)。建议以“精妙繁密”为更准确的释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的历史用例或延伸讨论,可参考张居正相关文献或古代文学评析著作。
工缛(gōng rù)是一个常用于文学作品中的词语,意思是指纺织纱线或布匹。在这个词语中,“工”表示纺织、制作,“缛”表示纱线或布匹。
在工缛这个词中,它的部首是“纟”(纟是“细的”意思),共有9个笔画。
工缛最早见于《礼记·檀弓下》。在古代,人们经常使用手工纺织纱线和布匹,因此这个词语逐渐形成并广泛使用。而在繁体字中,工缛的写法为「工縟」。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过多次演变和改革,工缛在古代的汉字写法可参考《康熙字典》。具体而言,工字在古时的写法中常常舍去“灬”部,只写作“弓”,缛字则写作“糸属殳”,其中的“糸”是表示纺织的意思,属表示包含、覆盖之意。
1. 她的手艺非常好,特别擅长工缛。
2. 农村的妇女们经常聚集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工缛。
3. 这块布料的工缛细致,手感很柔软。
组词:工艺、工匠、纺织、织布、棉纱。
近义词:纺织、织造、编织。
反义词:毁坏、破坏、破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