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诋毁侮辱。《宋史·道学传三·朱熹》:“十数年来,以此(道学)二字禁錮天下之贤人君子,復如昔时所谓 元祐 学术者,排摈詆辱,必使无所容其身而后已,此岂治世之事哉?”
诋辱(dǐ rǔ)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诋”和“辱”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为诋毁侮辱,指通过言语或行为对他人进行恶意贬低和人格践踏。以下是详细释义:
诋(dǐ)
指恶意毁谤、诬蔑。《说文解字》释为“诃也”,即斥责、诽谤㈠。
例:诋毁(恶意中伤)、诋訾(诽谤非议)。
辱(rǔ)
本义为羞耻、屈辱,引申为使人蒙羞的行为。《广雅》注“辱,污也”㈡。
例:侮辱(使人格受损害)、羞辱(以言行使人难堪)。
诋辱 =诋毁 + 侮辱,强调通过不实之言或恶意行为贬损他人尊严,属书面语,多用于严肃语境。
“诋毁侮辱。如:‘遭人诋辱,愤懑难平。’”㈢
“用言语污蔑和羞辱他人。”㈣
行为性质:
多指向蓄意的语言攻击(如散布谣言、恶意嘲讽)或公开羞辱行为(如当众贬斥),具有主观恶意性。
例:
“他因政见不合,屡受政敌诋辱。”
法律与道德层面:
在民法中可能构成名誉侵权(《民法典》第1024条),情节严重者可追究刑事责任(侮辱罪)㈤。
词语 | 侧重 | 强度 | 语境 |
---|---|---|---|
诋辱 | 诋毁+侮辱 | ★★★ | 书面、正式 |
诽谤 | 散布不实言论 | ★★☆ | 法律、舆论 |
污蔑 | 捏造事实抹黑 | ★★★ | 道德谴责 |
谩骂 | 粗俗辱骂 | ★☆ | 日常冲突 |
“帝怒其直言,令廷臣诋辱之。”
(皇帝因海瑞直言进谏震怒,命朝臣当庭羞辱他。)㈥
㈠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63.
㈡ 张揖. 《广雅》. 清刻本.
㈢ 罗竹风主编.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4.第10卷第128页.
㈣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第291页.
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021年施行.
㈥ 张廷玉. 《明史》. 中华书局, 1974.卷二百二十六.
(注:部分古籍及法典因版权或网络资源限制未提供链接,纸质文献标注具体页码以便查证。)
“诋辱”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诋”和“辱”两个语素构成,其含义需结合两部分分析:
1. 字义解析
2. 词义综合 组合后,“诋辱”指通过不实或恶意的言语贬低、污蔑他人,使其人格或名誉受损,行为上兼具“诋毁”的捏造性和“侮辱”的攻击性。例如:“网络暴力常伴随对当事人品行的诋辱。”
3. 语境特征
4. 使用注意 该词程度较重,日常交流中若遇轻微冒犯,可优先使用“批评”“指责”等中性词,避免激化矛盾。若涉及法律层面的名誉侵害,则需保留证据并通过合法途径解决。
罢短百依百从柏枝緑八面受敌半衰期鞭捶边崖澄神离形尺步绳趋怆地呼天搐动戴帽饧盗狗大寿大学生房地産繁霜风政蚡缊凫卢貂符镇高羽宫馆古锦囊孤贫和表浑捶自扑霍曶火上弄冰假塟机急金果吉庆花稷下先生郡望坎止流行鲲鲠乐而忘返累计略窥一班两望买命猫熊南隆跑旱船平济纤手寝藏轻侻七絃畎亩绍承蝨建草屯乱瘟神爷小卖部下气怡声洗换奚距心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