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惊伯有的意思、相惊伯有的详细解释
相惊伯有的解释
《左传·昭公七年》:“ 郑 人相惊以 伯有 ,曰:‘ 伯有 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 杜预 注:“ 襄 三十年, 郑 人杀 伯有 ,言其鬼至。”后因以“相惊伯有”形容自相惊扰。 梁启超 《谈判与宣战》:“况且 欧 美 各国,提起‘赤6*化’两字,便相惊以 伯有 。”
词语分解
- 相的解释 相 ā 交互,行为动作由双方来:互相。相等。相同。相识。相传(俷 )。相符。相继。相间(刵 )。相形见绌。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更加显出双方的长处)。 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相信。相烦。相问。 亲自看(是否中意):相亲。相中(恘 )。 姓。 相 à 容貌,样子:相貌。照相。凶相。可怜相。 物体的外观:月相。金相。 察看,判断:相面。相术(指观察相貌,预言命运好坏的方术)。 辅助,亦指辅佐
- 伯有的解释 春秋 时 郑 大夫 良霄 的字。他主持国政时,和贵族 驷带 发生争执,被杀于羊肆。传说他死后变为厉鬼作祟, 郑 人互相惊扰,以为“ 伯有 至矣!”见《左传·襄公三十年》、《昭公七年》。后用以代称受屈或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相惊伯有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相惊伯有”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基本释义
- 释义:形容人因无端猜疑而自相惊扰,带有贬义。成语中的“伯有”指春秋时期郑国大夫良霄(字伯有),相传他死后化为厉鬼作祟,导致郑国人互相惊恐。
出处与典故
- 历史背景:出自《左传·昭公七年》。伯有因性格奢侈刚愎,与政敌矛盾激化被杀,死后传闻其鬼魂作祟,郑国人常相互惊呼“伯有来了”,引发群体恐慌。
- 典故延伸:子产(郑国政治家)通过安抚伯有后代平息了这场恐慌,说明恐慌源于心理而非真实威胁。
用法与结构
- 语法结构:偏正式成语,多作谓语,如“不要相惊伯有”。
- 近义词:自相惊扰。
- 反义词:谑近于虐(较少用,强调极端玩笑与恐慌的对比)。
现代示例
- 应用场景:梁启超曾以此描述欧美国家因“赤化”一词引发的无端恐慌,体现成语对群体性非理性行为的批判。
该成语通过历史典故,警示人们避免因臆测或谣言陷入集体恐慌,强调理性判断的重要性。
网络扩展解释二
相惊伯有
《相惊伯有》是一个成语,表示互相令人惊讶、震惊的事物或行为。
拆分部首和笔画:相(目字旁)-惊(心字旁)-伯(人字旁)-有(月字旁),共计13个笔画。
来源:《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冉夫人曰:‘相惊伯有。’”意为冉夫人对刘邦说:“你们见到了什么令人惊讶的事情。”后来成为固定搭配使用的成语。
繁体:相驚伯有。
古时候汉字写法:相惊伯有。
例句:他们的表演实在是相惊伯有,观众们纷纷被他们的才艺所震撼。
组词:相遇、相信、相互、惊奇、有所、有趣。
近义词:令人惊讶、令人震惊、出人意料。
反义词:司空见惯、平凡无奇、毫不意外。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