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使者所持的一种符节,用竹制成。《周礼·秋官·小行人》:“都鄙用管节。” 郑玄 注:“管节,如今之竹使符也。” 孙诒让 正义:“云‘管节如今之竹使符也’者,管节盖截竹为节,若乐器之管, 汉 竹使符亦以竹为之,故举以为况。”
“管节”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指古代使者使用的符节,材质为竹制,用于身份凭证或通行证明。此义项源自《周礼·秋官·小行人》记载“都鄙用管节”,郑玄注释为“管节,如今之竹使符也”。
形制与用途
截竹为节,形似乐器中的“管”,汉代称为“竹使符”,主要用于都城与边远地区之间的行政或外交事务,代表官方授权。
成语用法(存在争议)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成语,意为“掌握权柄、管理事务的能力”,由“管”(管理)与“节”(事务)组合而成。例如:“他处事管节,深得众人信赖”。
注意:此释义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现代引申或误读,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工程学术语
在建筑工程中,“管节”可指管状结构的节点部分,如例句提到的“钢桁架结构管节点”,但此用法属于专业领域术语。
如需进一步考据,可查阅《周礼》原文或汉代郑玄注疏(参考来源:汉典、查字典等)。
管节,意为管的关节。该词的部首是竹(⺮),笔画数为七。《康熙字典》将其解释为竹节。古代汉字中,管节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字形更加简洁。
据考证,《说文解字》已经使用了“竹节”这个词汇,而“管节”则可能是后人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管节在现代汉字中的意义也有所扩展,除了指竹管的关节外,还可以指其他事物的连接部分。
在繁体字中,管节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明显的区别。
古代汉字中,管节的写法也有所不同。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管节的形状更加朴素,没有明显的描述细节。随着汉字的演变,管节的写法逐渐变得更加规范和详细,至今所见的秦汉字形中,已与现代汉字相近。
以下是一些关于管节的例句:
1. 长竹子,管节粗壮,适合做水管。
2. 这支笔的管节断了,需要修理。
组词:管道、管线、筒管、节管、阀门
近义词:管囊、管壳、节干、管躯
反义词:细管、软节、不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