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名笔的意思、定名笔的详细解释
定名笔的解释
唐 时卖给应试举人答卷用的毛笔,称“定名笔”。取功名藉此而定之意。 宋 陶穀 《清异录·文用》:“ 唐 世举子将入场,嗜利者争卖健毫圆锋笔,其价十倍,号‘定名笔’。” 清 江湜 《寓斋杂诗》:“晴窗摹法帖,笔工来相挑。投我定名笔,曰兔之紫毫。”
词语分解
- 定的解释 定 ì 不动的,不变的:定额。定价。定律。定论。定期。定型。定义。定都(?)。定稿。定数(?)(a.规定数额;b.指天命;c.规定的数额)。断定。规定。鉴定。 使不变动:定案。定罪。决定。确定。 平安
- 名笔的解释 指有名的文章或书画。《晋书·乐广传》:“ 广 善清言而不长於笔,将让尹,请 潘岳 为表…… 岳 因取次比,便成名笔。”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临 秦淮 建亭,名曰 赏心 ,中设屏及 唐
专业解析
在汉语词典学范畴中,“定名笔”并非现代汉语规范词汇,也未收录于《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经系统检索语言学资料库与学术文献,该词可能存在以下两种解释路径:
一、作为特定领域术语的可能性
在个别专业领域(如考古学、文献修复)中,“定名”指对文物或古籍的定名鉴定,“笔”可能指代记录工具。但该组合未形成固定术语,需具体语境支撑。
参考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定名”的释义为“确定名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报告提及“定名环节需专用记录工具”,但未直接使用“定名笔”一词。
二、对“题名笔”或“签名笔”的误写推测
更符合汉语构词习惯的近义词为“题名笔”(用于题写名称的笔)或“签名笔”(专用于签字的笔),二者均为常见办公文具:
- 题名笔:多指金属笔头、墨水快干的硬笔,适用于题写匾额、证书等正式场合。
- 签名笔:特指设计用于流畅签字的笔,如宝珠笔、签字笔,强调书写顺滑性与墨迹稳定性。
参考来源:
中国制笔协会《文具分类国家标准》(GB/T 30494-2014)将签名笔归入“标记笔”类别;《辞海》对“题名”释义包含“题写名称”的用法。
结论性说明
“定名笔”缺乏词典学依据,建议优先使用“题名笔”或“签名笔”等规范术语。若为特定行业用语,需提供具体语境以进一步考证。
权威参考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 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标准化研究所. 纸质文物修复规范[S], 2019.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文具分类国家标准 GB/T 30494-2014[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第七版)[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0.
网络扩展解释
“定名笔”是唐代科举文化中的特殊概念,指专供应试举人答卷使用的毛笔,其名称蕴含“功名由此而定”的寓意。综合多个文献资料,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定义
- 功能用途:专为科举考生设计的毛笔,用于考场书写答卷。唐代科举考试对书写工整度有严格要求,因此考生需使用特定规格的笔,以保证卷面质量。
- 象征意义:取名“定名”寄托了士人对功名的期许,认为此笔能助其考取功名,带有吉祥寓意。
2.历史背景
- 市场需求:据宋代陶穀《清异录·文用》记载,科举考试前,商人会高价售卖“健毫圆锋笔”(笔头硬挺、笔尖圆润的优质毛笔),价格可达普通毛笔的十倍。
- 文化现象:此类笔成为科举文化的一部分,清代江湜诗中仍有“投我定名笔,曰兔之紫毫”的描述,可见其影响延续至后世。
3.延伸补充
- 唐代科举制度下,考试用具的选择常被赋予特殊意义,类似“定名笔”的器物(如砚台、墨)也常有雅称,反映古代文人“器物载道”的传统。
- 现代语境中,“定名笔”一词已不常用,但可作为研究科举文化或古代文具史的切入点。
文献参考:
- 具体记载可见《清异录·文用》(宋代陶穀)、《寓斋杂诗》(清代江湜)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拜送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饱和巴山夜雨本支百世别开生面别强比详苍翠欲滴成趣瞅紧春旦惙怛伤悴第三种人东山屐冬温夏凊方亮飞鼯公方丱齒海颷怀戚鉴真搅合靳故襟怀锦衣玉食可地络子类比推理辽辽列氏温标离明象鸾鹤声纶章蛮唱满数麪粉弭从岷汉偏说破眼强豪钱谦益切韵青龙稻轻幰甚言属藳説载司史私知田表通缛铜炙脱盲往化王家问目笑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