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班固《两都》的意思、班固《两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班固《两都》的解释

[《Liang Du》——a verse written by Ban Gu in Hahn Dynasty] 班固作的《两都赋》。班固,东汉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班固《两都赋》是东汉时期重要的辞赋作品,收录于《昭明文选》,分为《西都赋》与《东都赋》两篇。从汉语词义角度,“两都”指代西汉都城长安(西都)与东汉都城洛阳(东都),核心内涵可分解为以下四层:

  1. 地理象征

    “都”本义为“国君所居”(《说文解字》),《西都赋》以铺陈笔法描述长安“带以洪河、泾渭之川”的地理形胜,突显其“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战略地位;《东都赋》则强调洛阳“处乎土中,平夷洞达”的礼制意义,呼应《周礼》“天地之所合,四时之所交”的建都理念。

  2. 政治隐喻

    班固借“两都”对比暗喻治国思想转变。《西都赋》通过“穷泰极奢”的宫室描写,暗讽西汉贵族奢靡;《东都赋》则称颂光武帝“克己复礼”与明帝“备制度”的政绩,体现东汉“尊王统、崇礼教”的政治诉求。

  3. 文体范式

    此赋开创“京都大赋”体裁,继承司马相如“体物写志”传统,融合《诗经》“雅颂”精神。其“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的辩证结构(《文心雕龙·诠赋》),成为后世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的创作蓝本。

  4. 文化价值

    作为首部系统性比较都城文化的文献,《两都赋》保存了汉代“九市开场,货别隧分”的商业制度、“灵台、明堂”的祭祀建筑等史料,王国维评其“考镜源流,足补史阙”(《观堂集林》)。

网络扩展解释

“班固《两都》”指的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创作的《两都赋》,该作品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两部分,主要围绕西汉都城长安与东汉都城洛阳展开。以下是详细解释:

  1. 作者与背景
    班固(32年—92年)是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其父班彪亦是史学家。他历时二十余年完成《汉书》,奠定了其史学地位。《两都赋》创作于东汉初年,当时朝廷因迁都洛阳引发争议,班固通过此赋表达对定都洛阳的支持,主张以礼制治国而非追求奢华。

  2. 内容与结构

    • 《西都赋》:以虚构人物“西都宾”之口,描绘西汉都城长安的繁华盛景,包括宫殿建筑、市井生活、物产资源等,展现旧都的辉煌。
    • 《东都赋》:借“东都主人”之口,赞颂东汉都城洛阳的礼制与德政,强调其政治教化功能,对比长安的奢靡,凸显洛阳的简约与正统性。
  3. 创作意图
    班固通过对比两都,意在反驳当时主张迁回长安的言论,论证洛阳作为新都的合法性。他主张“崇礼尚德”,认为都城应体现治国理念而非物质享受。

  4. 文学价值与影响
    《两都赋》是汉大赋的代表作之一,结构宏大、辞藻华美,开创了“京都赋”的题材。后世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均受其影响。

  5. “两都”的具体所指
    “两都”即长安(西都)与洛阳(东都),分别代表西汉与东汉的政治中心。班固通过赋作,既记录了两座都城的历史风貌,也反映了东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变迁。

班固《两都》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研究汉代都城文化、政治思想的重要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班轮襃奬边师避懒不分伯仲测管撑目赤立充调丑名床茵春幌出息粢糲厝基大捞一把玚琫道养调懴唲齵繁赜凤草挂节官赀瞽卜害政毫安回波舞火险急案旌捷旗荆魏窘逐救熄聚光考劾力役轮盘明台南非女道沤梦鹏息裒艺奇男子啓证三重门上行首神运誓令石子儿水落归槽素飈素定畏敬危嶪五黄六月闲荡县斾宵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