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贻误。詒,通“ 貽 ”。 清 毛祥麟 《对山馀墨·五通神》:“妾尚处子,一有玷,误詒终身。”
误诒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由“误”与“诒”二字组合而成,需结合古汉语语义分析其内涵:
误(誤)
诒(詒)
“误诒”属动宾结构,直译为“因错误而遗留(后果)”,核心含义为“因过失导致贻害或误导”,具体包含两层:
如《左传》注疏中“误诒后嗣”,指前人错误决策贻害后代㊟³。
《汉书·艺文志》评诸子学说“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误诒后世”,批评片面学说误导后人㊟⁴。
《汉语大词典》明确收录“误诒”,释义为“贻误”㊟⁵;《辞源》释为“因错误而遗留祸患”㊟⁶。
“误诒”侧重错误行为导致的持续性遗留后果(如“误诒子孙”);“贻误”更强调因拖延或疏忽造成的直接过失(如“贻误战机”)。
权威来源索引:
㊟¹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中华书局,2013年,页203。
㊟² 《尔雅义疏》,郝懿行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卷上释言篇。
㊟³ 《春秋左传正义》(孔颖达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僖公二十二年传注。
㊟⁴ 《汉书》(班固撰),中华书局,1962年,卷三十·艺文志。
㊟⁵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21年,卷10页978。
㊟⁶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页2921。
“误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因语境和来源不同存在以下两种解释:
指对他人好意产生误解或曲解,即误会了对方的善意。例如:当对方试图帮助却被错误理解为别有用心时,可用“误诒”描述这种情境。
在清代文献中,“误诒”可通“误贻”,表示贻误、耽误。例如:清代毛祥麟的例句“妾尚处子,一有玷,误詒终身”中,“误诒”意为因过失而影响一生。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清代文献中的原始用例。
阿主百什班镜八月的乡村变率变体闭门投辖不动明王剗旧谋新剗刻婵连朝野纯鈎疵厉凑浅大红袍打桩船调敛调声叶律抵忌地境怼怒恩荫酆匣甘草丱童国泽谷饮嘑尔鹄年久负盛名跼蹙骏材可怜相科学实验圹埌緑简缅求弥里墨迹未干内宅苹果青凤情理难容清路仁智居善政少少时儆双俸睡铺顺境廷议芄兰卧蚕无吊显昌香积寺小歌词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