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功德登于三王之上。《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方将增 泰山 之封,加 梁父 之事,鸣和鸞,扬乐颂,上减五,下登三。” 李善 注引 李奇 曰:“五帝之德, 汉 比为减;三王之德, 汉 出其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咸五,下登三。” 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咸同於五帝,登三王之上。”《南齐书·王融传》:“习 呼韩 之旧仪,拜鑾舆之巡幸,然后天移云动,勒封 岱宗 ,咸五登三,追踪七十。”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高祖 以援疑拨乱,伏紫气而登三; 太宗 以端拱继明,自黄离而用九。” 宋 范仲淹 《上张侍郎启》:“约史徇名,勉附青云之士,实偶登三之盛,获从旅百之先。”
(2).谓帝王与道、天、地三者并尊。 唐 李商隐 《贺相国汝南公启》:“圣上初九潜泉,登三佩契。” 冯浩 笺注:“此所谓登三者,谓帝王与道、天、地三者并尊也。”《旧唐书·音乐志三》:“穆穆我后,道应千龄。登三处大,得一居贞。”
“登三”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其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及历史文献:
传统文献中的核心含义
现代引申义(需注意语境)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登山至第三个山峰”,比喻完成艰巨任务或达成重要目标。但此用法与传统典籍无直接关联,可能属于同形词或现代引申,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使用提示
古籍引用中“登三”多用于颂扬帝王功业,如阅读《史记》《文选》等文献需以传统含义为主;现代若遇类似表述,建议结合上下文区分是否为成语活用或误植。
《登三》是一个成语,意为登山三次。
《登三》的拆分部首是“癶”。它的总笔画数是11画。
《登三》最早出现在唐代元稹的《遣怀》诗中:“先登五石难重至,仍上五台名第三。”意思是先爬越五座难以攀登的山峰,然后登上五台山,排名第三。因此,成了表示费尽力气登山三次的意思。
繁体字为《登三》。
古时候写作“發”,在《康熙字典》中读音是“发”。现代写作“发”,读音为“fā”。
他为了完成登山挑战,不惜登三。
关于《登三》的组词有:登山、挑战、困难。
《登三》的近义词有:攀登三座山峰、爬山三次。
《登三》的反义词是:未能完成登山目标。
暗流北阙本地扁担兵源髀肉复生初等除守厝所诞纤颠嚏调啖锻接独步天下干策甘战格准公选挂货过冬含糊其词鬨动后雕火烫简缩僥进家槖结网解员静晏绝世无双橘心科律蓝皮累月经年临危致命面拜民怨密赡迷伤下蔡莫不成内乘内庭甯武子情故清浰清晰秋雕攘盗赛因三条椽下三薰散装诗味失制送电粟饭同泰寺王佐宪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