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功德登于三王之上。《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方将增 泰山 之封,加 梁父 之事,鸣和鸞,扬乐颂,上减五,下登三。” 李善 注引 李奇 曰:“五帝之德, 汉 比为减;三王之德, 汉 出其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咸五,下登三。” 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咸同於五帝,登三王之上。”《南齐书·王融传》:“习 呼韩 之旧仪,拜鑾舆之巡幸,然后天移云动,勒封 岱宗 ,咸五登三,追踪七十。”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高祖 以援疑拨乱,伏紫气而登三; 太宗 以端拱继明,自黄离而用九。” 宋 范仲淹 《上张侍郎启》:“约史徇名,勉附青云之士,实偶登三之盛,获从旅百之先。”
(2).谓帝王与道、天、地三者并尊。 唐 李商隐 《贺相国汝南公启》:“圣上初九潜泉,登三佩契。” 冯浩 笺注:“此所谓登三者,谓帝王与道、天、地三者并尊也。”《旧唐书·音乐志三》:“穆穆我后,道应千龄。登三处大,得一居贞。”
“登三”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组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义与文献用例两个角度解析:
一、字义溯源 “登”在《说文解字》中释为“上车也”,引申为上升、达成、记载等义,《汉语大词典》收录其二十余种引申义项,其中“成就”“升进”为关键义项;“三”作为数词,既表基数,亦含“多”“极”等虚指意义,如《论语》“三人行”即表群体概念,《汉语大词典》特别标注其在古汉语中常作程度副词。
二、文献用例 该词可见于《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引张揖曰:“德崇于三皇,功高于五帝”,原文作“登三咸五”,颜师古注“登”为“加于”,指功绩超越三皇五帝的标准,此处“登三”为动宾结构,表“达到三皇境界”。宋代《册府元龟·帝王部》载唐玄宗封禅文“登三迈五”,延续此用法,强调帝王功业层级。
需特别说明,“登三”在现代《现代汉语词典》及《新华字典》中未被单独列为词条,其释义主要依托古代类书与注疏材料。建议查询《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8册第531页获取完整考据,或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进行语义溯源。
“登三”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其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及历史文献:
传统文献中的核心含义
现代引申义(需注意语境)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登山至第三个山峰”,比喻完成艰巨任务或达成重要目标。但此用法与传统典籍无直接关联,可能属于同形词或现代引申,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使用提示
古籍引用中“登三”多用于颂扬帝王功业,如阅读《史记》《文选》等文献需以传统含义为主;现代若遇类似表述,建议结合上下文区分是否为成语活用或误植。
按捺罢驽奔腾鄙吝复萌笔诛墨伐财政结余粲如惨怨测量觇标冲冒怆动掸残诞辞达业雕靡东宫断烟風檣干姜更阑人静广播卫星地面站桄子孤臣晷柱果蠃豪县何居横肉画派溷人互质绛节剪路贱污椒花舫解褐精利絶伎骏驳丽响龙涂冒位免行钱内和炰燔芹诚癯劣壤童上场门笙煖神浆深密神怡心旷失地瘦弱蜀笺通快土豚唯物五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