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登高履危的意思、登高履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登高履危的解释

喻诚惶诚恐。 宋 秦观 《雪浪石》诗:“ 汉 庭卿士如云屯,结綬弹冠朝至尊。登高履危足在外,神色不变惟 伯昏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登高履危”是汉语成语,字面指攀登高处、行走于危险之地,比喻人身居显要职位或处于险峻环境时面临的潜在危机。该成语由“登高”与“履危”两部分构成:前者出自《孟子·尽心上》“登东山而小鲁”,后者源于《庄子·列御寇》“骊龙颔下履危石”,两者组合后形成固定表述。

从语义演变看,该成语在《淮南子·人间训》中已出现完整用例:“人莫不蹵于山而蹶于垤,故曰登高使人欲尽,履危使人欲深。”此处通过对比登山与行险的心理状态,揭示高位者易生贪念、险境中易陷深渊的哲理。宋代李昉《太平御览》引《慎子》注:“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履危而旋,目非加明也,而视者察。”进一步强调身处高位或险境时需保持清醒认知的重要性。

现代汉语中,《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比喻诚惶诚恐,戒慎恐惧之至”(第七版,商务印书馆),《成语源流大辞典》(中华书局)则着重其“居安思危”的警示功能。该成语常用于政论、管理学领域,警示权力行使者需如履薄冰,例如《贞观政要·君道》载唐太宗“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常如登高履危”,生动体现其现实指导价值。

注:本文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官网学术资源库)、《成语源流大辞典》(中华书局数字出版平台)及《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数据库)等权威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登高履危”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释:

1.基本含义

该成语字面指“登上高处,面临危险”,比喻身处险境时内心的惶恐不安,或形容人在追求高位、目标时需承担的风险与压力。部分语境中也隐含着劝勉人在进取过程中需保持谨慎和勇气的含义。

2.出处与演变

最早见于《淮南子·原道训》:“登高临下,无失所秉;履危行险,无忘玄伏。”意为身处高位或险境时,需保持本心与德行不亏。宋代秦观的诗句“登高履危足在外,神色不变惟伯昏”进一步强化了成语中“临危不乱”的辩证意义。

3.用法与结构

4.近义词与延伸

5.例句参考

总结来看,该成语既是对客观风险的描述,也蕴含主观心理的复杂性,需结合语境灵活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不人残伤逞臆承旨宸心耻愧爨僰动不动断楮饭前犯迕反咬一口更筹格心公诸于世后藏熸灰极促楬着精思瘠田客室库褥官浪游立表理丧离照龙韬豹略龙宅栾车免避迷稀默窥您家逆事弄颦搦翰偏苦披緜破月牵顿峭帆妻弟旗旝琼津任断日饮无何撒和沈德石亭使佯手灵赎国睡仙松变文按仙首萷蔘懈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