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避的意思、免避的详细解释
免避的解释
亦作“ 免辟 ”。避免。 汉 王充 《论衡·累害》:“圣贤不治名,害至不免辟。”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知识阶级》:“还有知识阶级不可免避的运命,在革命时代是注重实行的,动的;思想还在其次,直白地说:或者倒有害。” 茅盾 《动摇》五:“立刻解决了,才能免避一场大祸。”
词语分解
- 免的解释 免 ǎ 去掉,除掉:免除。免税。免费。免官。免检。罢免。豁免。 不被某种事物所涉及:避免。免疫。免不了。在所难免。 不可,不要:闲人免进。 古同“勉”,勉励。 古同“娩”,分娩。 任 笔画数:; 部
- 避的解释 避 ì 躲,设法躲开:避雨。避暑。避世。避讳。回避。避重就轻。避世绝俗。 防止: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针。 躲就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免避"是一个文言色彩较重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避开、躲避、避免(某种情况或事物)。它由两个意义相近的动词“免”和“避”并列组合而成,属于同义复合词,强调主动地、有意识地远离或防止某事发生。
详细释义:
-
避开、躲避:
- 指主动地离开或避开某个对象、场所、情境或危险。例如:免避灾祸、免避嫌疑、免避锋芒。
- 来源:此义项是“免避”最直接和常用的含义,体现了“免”和“避”共有的“躲开、逃避”之意。在古籍中常见此用法。例如《礼记·曲礼上》有“临难毋苟免”,虽未直接连用“免避”,但“免”即含躲避之意;《说文解字》释“避”为“回也”,即回避、躲开。
-
防止、避免:
- 指采取措施使某种不希望发生的情况(如错误、灾祸、冲突等)不出现。例如:免避误会、免避损失、免避争端。
- 来源:此义项由“避开”引申而来,侧重于事前的预防和阻止。古代文献中亦有用例体现此意。
用法特点:
- 书面语/文言色彩: “免避”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已极少使用,主要出现在书面语、正式文书或仿古语境中。现代汉语更常用“避免”、“避开”、“躲避”、“防止”等词。
- 及物动词: 通常需要带宾语,说明要避开或避免的对象(名词或动词性短语)。
- 同义复合: “免”和“避”在古汉语中均有“躲开、逃避、防止”的意思,组合后意义叠加,强调程度。
古籍例证参考:
虽然“免避”连用作为固定词在常见典籍中的直接例证相对较少,但其构成字“免”和“避”的单独及组合用法均支持上述释义:
- 《礼记·曲礼上》: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这里的“免”指逃避危难)。来源:《礼记》
- 《说文解字》(许慎): 释“避”为“回也”,即回避、躲开。来源:《说文解字》
- 后世文献或仿古文章中可见到“免避”连用,如清代小说或奏章中可能有“免避嫌疑”、“免避祸患”等用法。来源:古代文献用例。
“免避”意指主动地避开、躲避或采取措施防止(某种不利的情况发生)。它是一个带有文言色彩的书面词汇,由同义的“免”和“避”复合而成,强调对不希望遭遇的事物或情境的远离和预防。在现代汉语中,其功能已被“避免”、“避开”、“躲避”、“防止”等词所取代。
网络扩展解释
“免避”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
基本含义
该词由“免”和“避”两个动词组合而成,均含“避开、回避”之意,整体表示“避免”或“无需做某事”。例如:“免避一场大祸”即指通过行动防止灾祸发生。
-
历史与文学用例
- 汉代王充《论衡·累害》中曾用“害至不免辟”,这里的“免辟”为异体写法,意为“不逃避祸害”。
- 现代作家茅盾在小说《动摇》中写道“免避一场大祸”,凸显其书面语色彩和正式语境中的使用。
-
使用场景
多用于强调主动规避不必要的行为或风险,常见于书面表达或正式场合,如政策文件、文学作品中。
-
注意异体写法
部分文献中写作“免辟”(如《论衡》),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若需更多例句或历史演变细节,可参考《论衡》《动摇》等原文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叭嗒败倒白苎衫鷩毳不厌其繁唱念沉吟不语楚龚窜犯盗幸大尉迟等迹奠酬电压低搭叠次东岱二河水焚荐皋壤个位鬼魇果疏黄駓绘画豁萨夹角经厂本迥非君谟旧谱空苍旷然老法猛勇靡莫密查目内眦尼父偏绝泼天清浄寂灭全恉阒尔桡折壬人柔液啬年舌敝唇焦神魔蓍龟石器说然通狎帷殿无寥赖无心云相室谢职惜老怜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