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捕役的意思、捕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捕役的解释

[runner (bailiff) seizing (arresting) criminals in a feudal yamen in the days of old] 旧指地方官府中捕捉犯人的差役

详细解释

旧时州县官署中从事缉捕的差役。《好逑传》第二回:“你可招呼众捕役,即便赶来,紧紧伺候。倘捉了人,可即飞马6*报知老爷,请他快来。”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县令意外超迁之喜》:“一日,有捕役过一茅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六回回目:“乾嫂子色笑代承欢,老捕役潜身拿臬使。”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捕役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捕役是中国古代司法体系中负责缉捕罪犯的基层执法人员,其定义与历史内涵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词源构成

该词由"捕"(捉拿)和"役"(差事)组合而成,《汉语大词典》明确记载其指"旧时州县官署担任缉捕的差役"。汉字"捕"在甲骨文中已出现手部动作与绳索组合的意象,印证其执法属性。

二、职责范畴

作为明清"三班衙役"中快班成员,主要承担刑事案件侦查、逃犯追捕、传唤涉案人员等职能。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明代捕役需配备"铁尺、锁链等标准器械"执行公务。

三、制度演变

宋代始设"巡捕房"作为专门机构,至明清形成完整考核体系。清代《六部成语注解》规定"捕役拿获强盗三名者,准其免罪",侧面反映其工作风险与奖惩机制。

四、社会评价

文学作品常将其塑造为双重形象:《水浒传》中朱仝、雷横等正面形象体现侠义精神,而《儒林外史》描写的敲诈勒索现象,则揭示基层执法者的道德困境。这种矛盾性在《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史》中被归因为"低俸禄与高权力形成的制度性缺陷"。

网络扩展解释

“捕役”是旧时中国地方官府中负责缉捕犯人的差役,属于衙门中的基层执法人员。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捕役指在州县官署中专职缉捕盗贼、犯人的差役,其职责包括追踪、逮捕罪犯,维护地方治安。该词由“捕”(捉拿)和“役”(差事)组成,字面含义即“从事抓捕的差事”。

  2. 历史背景与职责
    捕役常见于明清时期的官府机构,隶属于刑房或捕厅,需配合官员执行司法任务。例如《好逑传》中提到捕役需“飞马报知老爷”,可见其行动需向上级汇报。部分文献(如《福惠全书》)强调捕役在缉盗中的关键作用。

  3. 近义词与相关称谓
    捕役的同义词包括“捕快”“衙役”,均指衙门中负责治安的差役。但“捕役”更侧重缉捕职能,而“衙役”涵盖范围更广。

  4. 其他解释
    在成语中,“捕役”被引申为“能迅速抓住问题关键的人”,但这种比喻用法较少见,主要基于其职业特性衍生。

  5. 现代使用情况
    随着近代警察制度建立,“捕役”一词逐渐退出日常使用,现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古装题材作品中。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案例,可参考《儒林外史》《好逑传》等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椑乾膘肥不冺苍莽驰精纯绵催化裂化调服诋伤杜邮之戮二亳防汗发徙府上遘迕和俗合用皇皇花王健犊交煽交争迥深济脱九绝兽莱彩蜡剪良媒灵纬林则徐柳条帽粒选蚂蚁缘槐梅舌儿鸣皋秘重慕效骈曡剽利平难萍漂曲辩三禅三勒浆时乘市酿殊指俗中人速装天机不可泄露颓堑讬神外妇罔生玩忽项城像心如意贤英校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