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盗憎主人的意思、盗憎主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盗憎主人的解释

比喻奸恶的人怨恨正直的人。语出《左传·成公十五年》:“ 伯宗 每朝,其妻必戒之曰:‘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子好直言,必及於难。’”《后汉书·马援传》:“及臣还反,报以赤心,实欲导之於善,非敢譎以非义,而 嚣 ( 隗嚣 )自挟姦心,盗憎主人,怨毒之情,遂归於臣。”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卢仝》:“ 仝 復虑盗憎主人,愿罢之。”亦作“ 盗怨主人 ”。 汉 刘向 《说苑·敬慎》:“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亦省作“ 盗憎 ”。 唐 薛能 《春日寓怀》诗:“幽拙未谋身,无端患不均;盗憎犹念物,花尽不知春。” 宋 王禹偁 《谏议大夫臧公墓志铭》:“臣观 汝士 之所为略无私过,盖盗憎民怨尔。” 清 顾炎武 《将去关中别中尉存杠于慈恩寺塔下》诗:“世业为奴有,空名任盗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盗憎主人"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比喻坏人怨恨正直的人,或作恶者憎恨受害者。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意义、出处及用法:


一、成语释义

  1. 字面含义

    “盗”指窃贼,“憎”为憎恨,“主人”指被盗窃的对象。字面意为窃贼憎恨失主,因失主的存在使其盗窃行为面临风险或道德压力。

  2. 引申义

    比喻邪恶之人对正直者心怀怨恨,或因自身行为不正而迁怒于无辜者。例如:贪官污吏憎恨举报者,罪犯仇视执法者,均属“盗憎主人”之态。


二、典故出处

此成语典出《左传·成公十五年》:

伯宗每朝,其妻必戒之曰:“‘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子好直言,必及于难。”

释义:春秋时晋国大夫伯宗的妻子劝诫丈夫,直言进谏会招致小人憎恨,正如盗贼憎恨主人、百姓厌恶统治者一般。后伯宗果因直言被权臣所害。

此典故揭示了正直者易遭奸人嫉恨的社会现实,强调道德对立中的普遍人性困境。


三、权威词典解释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盗憎主人:窃贼憎恨物主。比喻奸邪者怨恨正直之人。”

    (来源:详见《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142页)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比喻坏人怨恨正直的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3. 《成语源流大词典》(中华书局)

    强调其出自《左传》,并引申为“立场对立者天然相仇”的哲学含义。


四、用法示例


五、文化内涵

此成语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正邪对立”的道德观:

  1. 道德批判:强调邪恶者对正义的天然敌意;
  2. 处世警示:告诫正直者需提防小人暗害(如伯宗之妻的劝诫);
  3. 社会隐喻:映射权力、利益冲突中弱势方对压迫者的反抗心理(“民恶其上”)。

参考资料

  1. 《左传·成公十五年》原文(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汉语大词典》释义(汉典网收录
  3. 《成语源流大词典》(刘洁修著,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盗憎主人”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该成语字面指盗贼憎恨被偷的物主,比喻邪恶的人怨恨正直的人。其核心内涵揭示了善恶对立关系中,作恶者因正直者的存在而感到威胁,从而产生敌意。

二、出处与典故

出自《左传·成公十五年》。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伯宗因正直敢言遭郤氏三兄弟(郤锜、郤犨、郤至)嫉恨。其妻曾劝诫:“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子好直言,必及于难。”后伯宗果然被晋君借故杀害。故事通过盗贼与物主的关系,影射奸佞对忠良的迫害。

三、用法与结构

四、延伸解读

部分典籍如《后汉书·马援传》将其引申为施恩反遭怨恨的现象,但主流解释仍以《左传》的善恶对立为核心。英文可译为“Bad eggs hate the honest”。


若需了解该成语在具体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案例,可查阅《左传》相关篇章或权威成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黯黕畀予毕足不扬长引谗嗾禅钻鹾使打蔟打磕睡敌虏断取二谏饭把子方田法赶脚头弓局裹角海河豪商巨贾黑蒙蒙黑书化权精娴金齑玉脍峻洁客观唯心主义垦植买红麦天眉端迷缠慕尼黑逆叛遣用悄切切勿倾诡黥配穷鱼遒古仁德森郁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绳幅屎虼蜋事守石铫水沈思而不学则殆松肪檀妆通情王封维结谓谕温被香华晓灵邪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