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语。极言向人借债的困难。《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泰山在上,道不得个‘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如今的时势,再有谁似泰山这般怜我的?只索守困,若去求人,便是劳而无功。” 明 高明 《琵琶记·祝发买葬》:“连丧双亲无计策,只得剪下香鬟。非奴苦要孝名传,正是‘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 叶文玲 《小溪九道弯》六:“回去!是的。现在就是路费问题了。怎么张口?怎么要?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
“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是一句中国民间俗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字面指上山捕捉老虎的难度,远不及开口向他人求助的窘迫。深层含义强调:
适用于需要强调人际沟通复杂性的语境:
该俗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面子”的社会心理——宁可承担身体劳苦,也不愿承受可能损及尊严的精神压力(分析《琵琶记》片段时特别强调这一点)。现代社会中,这一心理仍普遍存在于人际交往中,尤其在涉及利益请求时更为显著。
这句成语意味着攀登山岭抓虎易,但要开口指证他人却较为困难。它形容人们对于面对困难事物的心理状态和选择的不同。
《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这个词的常用字部首拆分为:“上”(一)、“山”(山)、“虍”(虍)、“易”(日)、“开”(开)、“口”(口)、“告”(口)、“人”(人)、“难”(阜)。
它的总体笔画数为:上(1画)+山(3画)+虍(6画)+易(8画)+开(4画)+口(3画)+告(7画)+人(2画)+难(7画)= 41画。
《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这个成语出自中国明代文学家杨慎《杂剧》一书。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上山擒虎易,開口告人難」。
根据古代汉字写法的研究,我们了解到《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这个成语在古代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具体的古代汉字写法我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
1. 在这个案件中,上山擒虎易,但开口告人难。
2. 对于那位懒散的员工,老板发现上山擒虎易,但却很难开口告人。
3. 我觉得对于自己的感受表达,上山擒虎易,但是开口告人难。
上山、擒虎、开口、告人、易、难
擒贼擒获易,发人深省难
下海捞鱼难,闭口不言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