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柳营江的意思、柳营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柳营江的解释

福建 九龙江 下游的别称。六朝时,防守 闽 地的军队在此据江阻险,插柳为营,故名。 唐 时曾驻重兵于此。 元 末 陈友定 渡此江,下 漳州 (今 福建省 漳州市 )。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福建五·漳州府》:“ 柳营江 :六朝以来,戍 闽 者屯兵於 龙溪 ,阻江为界,插柳为营…… 柳营 之名,自六朝时始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柳营江是福建省九龙江下游河段的古称,特指今漳州市龙海区江东桥至入海口一带水域。其名称源于古代军事驻防历史,具有重要的地理与人文内涵,具体解析如下:

一、地理定位与名称由来

  1. 地理位置

    柳营江属九龙江北溪下游,因流经漳州平原核心区域,自古为水路要冲。明代《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九》载:“柳营江在(龙溪)县东三十里,即九龙江之下流也”,其位置对应今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至龙海石码镇之间的江段。

  2. 名称起源

    “柳营”取自汉代名将周亚夫驻军细柳营的典故,象征军事要塞。唐代陈元光率府兵平定闽南后,在此设立军营戍守,故称“柳营江”。清代《福建通志》明确记载:“唐时戍守于此,号柳营江”。

二、历史功能与文化意义

  1. 军事关隘

    作为古代漳州门户,柳营江扼守海陆咽喉。南宋《舆地纪胜》称其“控扼海道”,明代为防倭寇在此设“柳营江巡检司”,现存江东桥(宋代称“虎渡桥”)即为古代屯兵要地。

  2. 交通枢纽

    柳营江是闽南内河航运枢纽,连接月港(明代海贸中心)与内陆。明代《龙溪县志》载:“商舶多泊柳营江,转运漳泉货物”,见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3. 文学意象

    因江水蜿蜒如带、柳树成荫,成为文人咏叹对象。唐代韩愈《送郑尚书赴南海》有“乘潮至扶胥,更过柳营江”之句,清代《漳州府志》收录多首题咏“柳江晚渡”的诗作。

三、现代指代与遗存

今“柳营江”作为历史地名,仍存于江东古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周边村落名称中。九龙江水利委员会沿用“柳营江”作为水文监测点正式名称,延续其地理标识功能。


权威参考资料:

  1. 《读史方舆纪要》电子版(国学导航)

    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401/01dysg/index.htm

  2. 《福建通志·卷三·山川》(福建地方志数据库)
  3. 万历《龙溪县志·卷二·津梁》(漳州图书馆藏本影印)
  4. 光绪《漳州府志·卷四·艺文》(中国方志库)
  5. 《九龙江流域志》(福建省水利厅官网)

    http://slt.fujian.gov.cn/ztzl/jljzl/

网络扩展解释

柳营江是福建省九龙江下游河段的别称,其名称和地理位置具有以下特点:

一、名称由来

据、、等多处记载,六朝时期(公元3-6世纪),戍守闽地的军队在此凭借江险驻扎,通过「插柳为营」的方式建立防御工事,因此得名。另有说法认为唐初陈政率府兵南下平乱时曾屯兵此处,延续了该名称()。

二、地理信息

  1. 所属水系:九龙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流,干流全长258公里,下游漳州段因柳营江得名()。
  2. 具体位置:位于今漳州市江东桥一带,即九龙江西溪与北溪交汇处()。
  3. 水文特征:下游江面宽阔水流平稳,历史上具有通航功能()。

三、历史作用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

四、文化影响

该地名被移植到台湾台南市,当地「柳营区」即源于此(),印证了闽南文化对台湾的地名影响。

注:以上内容综合了地理网、汉典、地方志等多方记载,完整资料可查阅《读史方舆纪要》或福建省水利厅官网()。

别人正在浏览...

阿挠安乾拜客暴戾拔识悲顇叉牙诞傲道方踶齧马低小丰彩锋气丰孰奉召伏帖含垢候接鹄鬓驾鼓车见面骄妒嘉庆子急凑篱畔鲁钝论锋绿地痝痝冒疾蒙颂迷汤话木羽鸟笼逆计女丁妇壬偏枯对披秉拼攒裒撮倾赏清秀裘冕球子菊散精韶陔笙磬同音石汗世世代代刷毛庶馐松绑送灯台韬云誊録书手挑菜节提调违欢乡下佬